讨度的意思、讨度的详细解释
讨度的解释
衡量揣度。 唐 柳宗元 《答贡士萧纂欲相师书》:“俯用讨度,不自谓宜,顾视何德而克堪哉。”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度的解释 度 ù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度。刻度。度量衡。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度。高度。风度。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度:角度。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度。湿度。经度。纬度。浓度。 电能的单位,
专业解析
"讨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学术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是反复思考、揣摩、估量,强调对事理或情况的深入推敲和斟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讨度"由"讨"和"度"两个语素构成:
- 讨:本义为研讨、探究(如《说文解字》:"讨,治也"),引申为探索、推求。
- 度(duó):本义为计量长短,引申为揣测、估量、考虑(如《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因此,"讨度"意为通过仔细探究、反复思考来进行揣测、估量或权衡,常指对抽象事理、他人心思或复杂情况的深入分析与判断。
二、古籍用例与语义
- 反复推敲事理:
- 指对道理、学问进行深入探讨和衡量。例如在理学著作中讨论对义理的反复思索。
- 例:《朱子语类》卷十一:"须是静坐,方可讨度义理。"(需要静坐,才能深入思考、揣摩义理。)
- 揣测他人心意或意图:
- 指对别人的想法、动机进行推测和估量。
- 例:明清小说中常有"讨度其意"的表述,即揣摩对方的心思。
- 权衡利弊或情况:
- 指对形势、得失等进行仔细的考量与评估。
- 例:在决策或谋划时,需要"讨度再三",即反复权衡利弊。
三、语义辨析
- 与"揣度"、"忖度"相近:都表示推测、估量。但"讨度"更强调在推测过程中包含主动探究、反复思考的意味。
- 与"讨论"、"探讨"相关但有别:"讨度"侧重于个体内心的推敲和权衡,而"讨论"、"探讨"则强调多人之间的交流辩难。
四、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讨度"已非常罕见,属于书面语或特定学术语境中的词汇。其含义通常可由"揣摩"、"斟酌"、"权衡"、"深思熟虑"等更常用的词语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讨度"的词条解释为"揣摸;揣度"。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该词,释义为"揣测,估量"。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讨度",印证其现代使用频率极低,主要见于古籍或特定文本。
- 古籍文献(如《朱子语类》):提供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实际用法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讨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ǎo dù,其核心含义为衡量揣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一、基本释义
“讨度”指通过分析、比较或辩论等方式进行衡量与推测,以达到对事物的平衡判断。该词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辩证思考或权衡利弊的过程。
二、字义拆分
- 讨(tǎo)
原意为“探究、研讨”,如《说文解字》中“讨,治也”,引申为探讨、分析。
- 度(dù/duó)
此处读作duó,意为“衡量、推测”,如《汉书》中“度,量也”,指通过标准或经验进行估量。
组合后,“讨度”即通过深入探究和衡量得出结论。
三、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答贡士萧纂欲相师书》:“俯用讨度,不自谓宜,顾视何德而克堪哉。” 此处指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仍觉不足以胜任。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讨度”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例如:
- 争议解决:通过辩论和权衡达成平衡(如法律或伦理问题)。
- 决策分析:在复杂情境中推测可能性并制定策略。
“讨度”强调一种理性且审慎的思考过程,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辩证性与权衡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安歌拔难半月泉北仑港比肩迭踵采衣草褥啜哄促成大轴雕缛顶视图兜率天方牀凤吟鸾吹浮涉圪垃丱日官使妇人国均豪望回程家反宅乱跻跻跄跄敬鬼神而远之荆牛积年酒地花天款遣乐乐跎跎列车长靡它密翳墨盒旁系亲属骿胁飘渺飘飏乾娘潜语启发青羊宫蛩岠弃智遗身绕绕塞色升屋释菜屎滚尿流书画舫肆奢松鸡讨灭稳定文雄乌哺罅穴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