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鵄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卓 不怖罪而鴟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魏书·萧衍传》:“吞 渊明 之众,招厌虐之民,举长 淮 以为断,仍鵄张岁月,南面假名,死而后已。”《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鴟张,自谓驍雄莫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超勇亲王》:“时贼势鴟张,赤帜遍野。”
“鸱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本义与比喻义
该词原指“像鸱鸟(猫头鹰一类猛禽)张开翅膀”的动作,后引申为形容人或势力嚣张、凶暴,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例如古籍中常用“狐假鸱张”“狼顾鸱张”等表述,强调虚张声势或残暴扩张的行为。
词源与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指董卓嚣张跋扈。其他如《晋书》《魏书》等史书也多次使用,如“乘危猬起,怙险鸱张”(《晋书》),均用于描述叛乱势力或暴虐之人的猖獗状态。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嚣张”“猖獗”“跋扈”等。其常见搭配如“鸱张岁月”(形容长期作乱)、“势甚鸱张”(强调气焰嚣张)。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描述,例如:“贼势鸱张,赤帜遍野”(清代《啸亭杂录》)。
典型例句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句或近义词分析,可参考《辞海》或查字典相关页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