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牀的意思、藜牀的详细解释
藜牀的解释
亦作“ 藜床 ”。藜茎编的床榻。泛指简陋的坐榻。《北堂书钞》卷一三三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向詡 常坐藜牀上。”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管寧 藜床,虽穿而可坐; 嵇康 锻灶,既暖而堪眠。” 唐 杜甫 《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牀坐,缓步仍须竹杖行。” 金 元好问 《赠张文举》诗:“安稳藜床坐欲穿,合教絶学到真传。”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慰西溟》词:“独卧藜牀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譙鼓,二更彻。”
词语分解
- 藜的解释 藜 í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牀的解释 牀 á 同“床”。 笔画数:; 部首: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藜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中国传统文学,常用来描述简朴或贫寒的生活场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结合权威来源确保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一、词义解释
“藜牀”由“藜”和“牀”两个部分组成:
- “藜”指藜草(一种常见野草,属藜科植物),在古代常被用作编织材料,象征贫贱或自然简朴。
- “牀”是“床”的古字,意为卧具或坐具。
结合后,“藜牀”意指用藜草编织而成的简陋床铺,常用于比喻清贫、隐逸或艰苦的生活环境。在词典中,它被定义为一种象征性词汇,强调物质匮乏但精神高洁的意境。例如,在古典诗文中,它常出现在描述隐士、农夫或寒士的居所中,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情怀。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来源与历史背景
“藜牀”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如唐宋诗词。它源于中国农耕文化,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生活用具的智慧。在权威词典中,该词被收录为典型的文化意象,常用于表达安贫乐道或归隐山林的哲学思想。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曾间接引用类似意象,体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来源:《辞海》
三、用法与语境
在汉语中,“藜牀”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 象征意义:常与“蓬门”“藜杖”等词汇搭配,强化贫寒或隐逸主题,如“藜牀瓦灶”形容家徒四壁。
- 语境范围:多见于诗歌、散文或历史文献,现代使用较少,但在研究古典文学时仍具价值。
- 例句参考:清代《红楼梦》中虽未直接使用,但类似意象“绳床瓦灶”源于同一文化脉络,描述贾宝玉的落魄生活。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四、文化内涵
“藜牀”不仅是一个实物词汇,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它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倡导简朴生活。
- 在文学中,它常被用来对比富贵奢华,突出人物的品德高尚,如陶渊明诗中的隐逸主题。
通过以上解释,可见“藜牀”在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其权威定义源自多部经典辞书。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网络扩展解释
“藜牀”一词中的“牀”是“床”的异体字,因此该词可理解为“藜床”。根据字面拆解和古汉语语境推测:
-
字义解析
- 藜:指藜科植物,古代常被视为野菜或贫寒生活的象征(如《庄子》中“藜羹不糁”描述清贫饮食)。
- 牀(床):休息用具,可引申为居所或生活状态。
-
可能的含义
- 材质:用藜茎、藜草编织的简易床具,体现朴素的生活方式。
- 象征:在诗词中可能借指隐士、贫士的清贫居所,如唐代诗人常用“藜床”表达淡泊心境(例:王维《田家》中“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类似的田园意象)。
-
注意
该词现代罕用,未见于常规词典,可能为古籍中的生僻词或特定文学创作中的用词。若涉及具体文献,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建议提供更多语境或确认原文,以便更精准地解读其引申义或典故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鼇掖榜汰爆豆被单偪勒不见的草间求活拆袜线蟾宫舂槀椎鲁敦朴摧朽寸草不生玳瑁簪断鼇立极蜚览趺架改锥国阴海外侨胞杭颍宏论毁钟为铎假痴假呆夹心借镜观形解吏鸠形鹄面卷箨军师劳务费雷鼗凌慠履洁卖力卖履分香芒芒苦海漫天遍野缅述庙号匿藏培修被褐怀玉平阡钱埒齐慄齐驱并驾驱殿阙翟摄取实力疏辣辣鼠啮蠹蚀撕扯天田吞舟之鱼完福无何境五言金城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