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高地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tiān gāo dì jiǒng(注音:ㄊㄧㄢ ㄍㄠ ㄉㄧˋ ㄐㄩㄥ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形容天地极其广阔高远,带有对自然浩瀚或人生境遇的感慨。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强调宇宙的无限性。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后宋代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亦用“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表达困顿中无处求助的苍凉感。
除字面意义外,还可隐喻人际疏离、理想遥不可及等抽象概念。如形容“追梦路上天高地迥”,表达前路漫长艰难。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及文学典籍的释义,更多例句可参考《滕王阁序》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天高地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天空高远,地面深远。形容天和地的辽阔广阔。
《天高地迥》中的部首分别是
天 - 夕(夕月旁)
高 - 高(高字头)
地 - 土(土字底)
迥 - 辵/⻌(辵字头)
《天高地迥》总共有10笔。
《天高地迥》来源于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昨日青门送我来,今朝白髮骑马回。天地虽高胜不过,心头万里更悠哉!"后人引用其中的"天高地迥",用来描述天地之间的广阔。在繁体字中,《天高地迥》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根据古籍《说文解字》,《天高地迥》的古汉字写法如下:
天 - 屮一
高 - 高
地 - 土也
迥 - 辵/⻌夅方丬
他站在高山之巅,仰望着天高地迥的美景。
天高地迥没有相关的组词。
天壤之别、天渊之别、天地之别
天地相隔、天地相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