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pectfully]∶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肃然起立
(2) [strict;rigorous]∶严肃谨慎的样子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1).恭敬貌。《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孙也。’”《汉书·礼乐志》:“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清 侯方域 《新迁颜鲁公碑记》:“而儿童走卒或游卧嬉戏其下,亦从而拱揖拜跪,肃然如见其人焉。”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未带地图的旅人》:“他指给我看那地点时,我肃然脱下了帽。”
(2).畏惧貌。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三》:“奏虽寝,朝廷肃然敬惮之。”《太平御览》卷三九三引 南朝 梁 沉约 《俗说》:“ 王僧敬 兄弟列坐斋中,见之若神;小人从户前过,皆肃然毛竖。”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编·畿辅·京师旧城》:“其塔至今完好,像设木石,坚緻古朴,风铃四彻,听之心魂肃然。”
(3).严肃认真;庄严。《荀子·强国》:“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军旅之容,湢然,肃然,固以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婆罗门遂以所宿之房,涂香洒扫,像设肃然,其敬如在。”《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独到了状元拜祭酒,那祭酒却是要肃然无声安然不动的受那四拜。”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三》:“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 中国 将来的脊梁。”
(4).指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进善退恶,风教肃然。”《南齐书·皇后传·高昭刘皇后》:“严正有礼法,家庭肃然。”《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庭无閒杂,内外肃然。”
(5).微风吹动貌。《史记·孝武本纪》:“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也。”《续谈助》卷三引《汉武故事》:“神君最贵者大夫,次大6*禁司命之属,皆从之。非可得见,闻者音与人等,来则肃然风生,帷幄皆动。”
(6).萧瑟貌。 宋 苏轼 《颶风赋》:“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
(7).山名。在 泰山 东麓。《史记·孝武本纪》:“丙辰,禪 泰山 下阯东北 肃然山 ,如祭后土礼。” 南朝 宋 谢灵运 《泰山吟》:“登封瘞崇坛,降禪藏 肃然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 肃然山 ,州( 泰安州 )东北七十里……其东南即 莱芜县 界,山势巍峩,对之肃然,因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肃然汉语 快速查询。
肃然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恭敬庄重的样子
形容态度严肃、恭敬,常因对某人或某事产生敬佩之情而自然流露。例如:“众人闻其事迹,无不肃然起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形容环境寂静、肃穆
用于描绘场景庄重安静,不含喧哗。例如:“陵园内松柏苍翠,气氛肃然。”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纂委员会.《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4.
“肃”本义为“恭敬、庄重”,“然”为形容词后缀,组合后强化恭敬、严整之意。
常与“起敬”连用为“肃然起敬”,表示因钦佩而表现出恭敬态度。
会场内鸦雀无声,众人肃然端坐,聆听专家讲述革命往事。
权威依据:上述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释义严谨,符合汉语规范用法。
“肃然”是一个形容词,读音为sù rán,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为详细解释:
恭敬庄重的样子
最常见的用法是形容对人或事物表现出尊重、敬畏的态度。例如“肃然起立”“肃然起敬”。
严肃谨慎的态度
可表示行为或氛围的认真、不苟言笑。如《后汉书·张衡传》中“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后汉书》或成语词典。
矮墩墩拔取比比碧茸茸博畅蟾户吵嘴侈肆胆略钉书钉二霸分关黂緼凫公英罘思高訾公厨贯诡駮过谒过轶哈哈儿衡短论长火箭炮家菊肩髀尖奴荐寝贱值角砧晋盛九天材料款空雷芽良孙燎皰临川四梦陵令面目一新南公鼎碾磨配第铅驽清员深知石兰思悲翁他懑铁链夹棒体气倜傥不羣投死头囟土龙刍狗围透屋鼠祥祲小土系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