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辩难。 唐 韩愈 《记梦》诗:“我以指撮白玉丹,行且咀噍行詰盘。” 孙汝听 注:“詰盘,反覆也。”
(2).指《书·盘庚》。泛指简古、严正的文章。语本 唐 韩愈 《进学解》:“ 周 《誥》 殷 《盘》,佶屈聱牙。” 清 钱谦益 《后秋兴》诗之十二:“詰《盘》 周 《誥》封京观,雕琢淮碑颂 伯颜 。”
"诘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核心含义如下:
本义指古代刑具
"诘盘"特指古代用于拘禁、盘问罪人的木质刑具。其形制为方形或圆形的木板,犯人需站立其上接受审问或示众,带有羞辱与惩戒性质。此义项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的"桎梏而坐诸嘉石",后世注疏家认为"嘉石"即类似"诘盘"的刑具(《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44页;《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910页)。
字义分解与构词逻辑
两字结合,"诘盘"即指用于进行审讯(诘)时犯人站立(盘)的器具,形象地体现了其功能(《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52页)。
历史背景与文献佐证
该词主要出现在先秦及秦汉典籍的注疏中。如东汉郑玄在注释《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时提到:"嘉石,文石也,树之外朝门左... 使坐焉以耻辱之;既而役诸司空,使事官作之也。" 虽未直用"诘盘",但所述"坐诸嘉石"的功能与后世所释"诘盘"高度吻合。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进一步阐释此类刑具的用途(《周礼正义》卷六十六)。
现代汉语中的消亡
随着时代变迁和司法制度演变,"诘盘"作为具体刑具早已消失,该词汇也因极度罕用而基本退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仅存于研究古代法制史或训诂学的专业文献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词条)。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诘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辩难
指辩论、驳难,即通过反复诘问进行论辩。该义项源自唐代韩愈的《记梦》诗:“我以指撮白玉丹,行且咀噍行詰盘。” 孙汝听对此注解为“詰盘,反覆也”,强调其反复辩驳的语义。
代指《尚书·盘庚》
引申为泛指文风简古严正的文章。此用法源于韩愈《进学解》中“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一句,将《尚书》的《盘庚》篇作为艰深古奥文风的代表。清代钱谦益《后秋兴》诗“詰《盘》周《誥》封京观”即用此典。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jié pán,由“诘”(追问)和“盘”(盘问)组成,二字叠加强化诘问、辨析之意。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既可描述辩论行为,也可借古喻今,形容文章风格艰深古拙。
“诘盘”一词兼具动词(辩论)与名词(代指古奥文章)的双重功能,其内涵与古代经典及文学批评紧密关联。
鳌足拔碇白波拜府比肩随踵毕竟粃斁不直一钱才卿昌蒲丑族当罏蹈死电雷底成地利人和蠹克繁旉纷诡浮藻公共构离杚量熇暑熀耀火狸虎珀拾芥酱色轿行獍枭进战究览军镇旷班窥觎老獾叼的了首论反漫声谩视孟侯面花殁命劈杀切象齐梁体轻明庆阴人口粥日长一线容翟鼠李诉诸公论嬥歌拖曳晚歇无慧诬染笑模悠悠虓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