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谓没任何一个人能逃脱旱灾的侵害。《诗·大雅·云汉》:“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 郑玄 笺:“ 周 之众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餘无有孑遗者,言又饿病也。” 王先谦 集疏引 赵岐 《孟子章句》:“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志在忧旱灾民,无孑然遗脱、不遭旱灾者,非无民也。”后则指荡然无存,毫无遗留。《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 ,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 中国 之一线生机,芟夷斩伐而靡有孑遗者,皆在此三十年也。”
"靡有孑遗"释义
"靡有孑遗"(mǐ yǒu jié yí)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意为没有任何遗留或剩余,强调彻底消失或毁灭,无一幸免。
字义拆解
组合意为"连丝毫剩余都没有",形容彻底消亡。
成语语义
指事物完全灭绝或消失,不留任何痕迹或幸存者,常用于描述灾难性场景(如战争、自然灾害后的惨状)。
出自《诗经·大雅·云汉》: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描述周宣王时期大旱导致百姓几乎灭绝的景象(《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页421)。后世引申为"彻底消失"的通用表述。
古籍用例
现代语境
用于强调灭绝性后果,如:
"这场瘟疫过后,村落中靡有孑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916)
"孑"(jié)指残余,"孓"(jué)仅用于"孑孓"(蚊幼虫),二者不可混淆(《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3年,页312)。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信息为准。)
“靡有孑遗”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完全没有剩余或遗漏,形容彻底消失、毫无遗留。常用于强调事物被清除或破坏得极为彻底。
发音与结构
出处与演变
源自《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原指周朝经历大旱后,百姓无一幸免。后世引申为泛指一切事物荡然无存,如文献、遗迹等完全消失。
使用场景与注意
例句参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昭明文选》等典籍。
哀惧按惩邦族鼻苗步步莲花不良才逋叛哺饲昌华充畅挡手撢稽蹈践貂裘顶心雷豆腐乾断察法悦法主干政格言管浅归轊害人精后次婚启揭车金精眷然钧令鍊风良策辽隧里湖理剧剸繁灵便立限伦敦大学买牛息戈卯睡郿绦凝华千古名遣将征兵芊緜潜身生谷生脚手实法霜佩税源死水微澜童试土宇雾聚遐甸相拜象道鲜亮小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