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浑朴貌。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唐 柳宗元 《惩咎赋》:“上睢盱而混茫兮,下驳诡而怀私。”
(2).睁眼仰视貌。 汉 张衡 《西京赋》:“迾卒清候,武士赫怒,緹衣韎韐,睢盱拔扈。”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道遇一长人如方相状,目睢盱可畏,直前欲搏之。” 章炳麟 《总同盟罢工论序》:“一国罢工,他国睢盱而起,亦无忧于外患,如是则政府崩,豪民溃,阶级堕,资用散,生分均,而天下始玄同矣。”
(3).喜悦貌。《易·豫》“盱豫悔” 唐 孔颖达 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説之貌。” 宋 苏轼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緑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清 钱谦益 《中秋夜饯冯尔赓使君》诗之八:“天王本圣明,臣工自睢于。”
“睢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suī xū,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浑朴貌
形容原始质朴、未经雕琢的状态。例如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即描绘远古混沌、质朴的景象。
睁眼仰视貌
指睁大眼睛向上看,常带有傲慢或惊视的意味。如张衡《西京赋》中“睢盱拔扈”,形容武士瞪目跋扈之态;柳宗元《铙歌鼓吹曲》中“睢盱万状乖”则表现异族使者仰视的怪异神情。
喜悦貌
源自《易经》中“盱豫悔”的注解,唐代孔颖达解释“睢盱”为“喜说(悦)之貌”。苏轼词“黄童白叟聚睢盱”即描绘百姓欢聚的喜悦场景。
补充说明:
睢盱(suī xū)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意思是形容目光迷茫或眼神迷离的样子。
睢盱由眇(mǐao)和相(xiàng)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眇是9画部首,相是9画部首。
睢盱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小戎》一篇中,形容目光迷离的样子。后来成为了一个用于形容人目光迷茫的形容词。
睢盱的繁体字为睢盱。
在古代,睢盱的写法有所变化。在《说文解字》中的古代字形中,睢盱的写法是目上有戈刃的样子。
1. 他的眼神睢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2. 面对困境,她的目光变得睢盱,没有了往日的坚定。
睢盱没有常见的组词。
眼神迷茫、目光呆滞、迷离的目光
目光清晰、锐利的目光、目光炯炯有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