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话的意思、俗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话的解释

[common saying;proverb] 俗语

俗话说,在生活中你所取的正是你所给予的东西

详细解释

(1).庸俗的话。 唐 杜荀鹤 《题仇处士郊居》诗:“洞里客来无俗话,郭中人到有公情。”

(2).俗语。《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俗话儿説的,‘行行出状元’;又説,‘好汉不怕出身低’。” 巴金 《灭亡》八:“俗话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许 袁先生 还有更大的幸福在日后呢。”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七章:“俗话说,‘小心没大岔’,他就去扒地雷周围的土。”

(3).通俗的说法;当地的习惯说法。《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其实,按俗话,这也就叫作‘翻了’。” 杨朔 《红石山》:“ 察哈尔 龙关 西南有座高山,原名 黄泉岭 ,俗话讹做 黄草梁 。” 赵树理 《催粮差》:“县政府就把未来完粮的户口,随便挑一些写成一张单子,并且出一张拘人的票,把单子粘在后边派个差人出来走一趟,俗话叫催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话,在汉语词典中通常指民间广泛流传、通俗易懂且蕴含一定生活经验或道理的固定语句。其核心特征在于口语化、简练性、经验性和传承性,是汉语口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核心定义与特征

  1. 通俗性与口语化

    俗话源于大众日常生活,语言平实直白,不追求文雅艰深,便于口头传播和记忆。例如“远亲不如近邻”直接点明邻里互助的重要性,语言朴素却直击核心。

  2. 经验性与哲理性

    多数俗话凝结了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智慧,反映普遍的社会认知或自然规律。如“瑞雪兆丰年”体现农耕文化中对气候与收成的观察,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则警示言行谨慎的处世哲学。

二、语言形式与功能

  1. 结构简练,韵律鲜明

    俗话多采用对仗、押韵等手法增强传播力。例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七言句式形成节奏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比喻强调集体智慧。

  2. 社会教化功能

    作为非正式教育工具,俗话承担道德规劝与行为指导作用。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倡导感恩品德,“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醒事前准备的重要性。

三、文化价值与传承

俗话是中华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其内容涵盖伦理观念(如“家和万事兴”)、生产经验(如“春捂秋冻”)、社交礼仪(如“礼多人不怪”)等多元领域,生动反映民族心理与地域特色。部分俗话因时代变迁逐渐淡化,但核心智慧仍深刻影响现代汉语表达。


来源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4. 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俗话”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形式,指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语句,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定义
    俗话指通俗流行、简明生动的定型化语句,多由劳动人民创造,反映生活经验或道德观念。例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

  2. 来源与特点

    • 源于民间:多为口耳相传,凝聚集体智慧,如《史记》中记载的俗语“画地为狱议不入”。
    • 结构简练:常用比喻、对仗等手法,如“行行出状元”“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功能多样:兼具教育(如“一寸光阴一寸金”)、警示(如“骄兵必败”)和描述生活现象(如“春捂秋冻”)的作用。
  3. 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俗话与俗语、常言为同义词,三者均指代民间口头流传的定型语句。部分俗话因流传广泛,逐渐演变为成语(如“亡羊补牢”)。

提示:如需具体俗话案例或历史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典籍(来源综合自)。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乌百样玲珑帮骽板筑暴慠葆车鞞蓝风嬖习谗訴驰景出卒爨火麤纵弹算忉利天宫牒谱洞豁诽讪非世分袪跗蹋噶厦公马灌滕寒籁合会合叶黄儿米讲寺禁室苦竹哀丝拉帮结伙裂兆鹂鹠论齿庐园率俗末速南五祖桥涵情景求索劝从拳拳盛意饶益纱灯纔兹噬脐何及衰节庶殷缌惨司卫司译桃穣天津市阗溢田月桑时枉陷瓮罂五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