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斩杀。《墨子·非攻下》:“燔溃其祖庙,剄杀其万民。”
“刭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刭杀”指用刀割颈或斩首的方式致人死亡,属于古代刑罚或暴力行为的描述。其中:
该词可见于古代典籍,如:
“刭”与“剄”为异体字关系,后者在《康熙字典》中收录,部首为“刀”,笔画为9画,读音为“jǐng”(古挺切)。
需注意与“搤杀”(èshā,指掐死)区分。两者虽发音相近,但“搤杀”强调徒手扼喉致死,而“刭杀”特指用刀具割颈或斩首,工具与方式不同。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现代汉语已罕用,常见于描述古代战争、刑罚或暴力事件。
刭杀是一个表示残忍杀害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刻意、残酷地杀害人或动物。
刭(gēng)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刀(刂),右边是更(テン)。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
刭这个字在古代是指用刀割开,后来引申为刻意、残忍地杀害。杀则是指夺去生命。
在繁体字里,刭杀的字形与简体字仍然相同。
古代常见的写法为「刯杀」。
例句:
1. 罪犯被判刭杀牲畜,并被判入狱。
2. 那名凶手以刭杀为乐,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恐怖。
组词:划刭、杀害、凶杀、谋杀
近义词:杀戮、屠杀、残害
反义词:宽恕、宽容、原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