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礼仪节之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瘞位。[各官立介][赞]望瘞。[杂焚祝帛介][赞]礼毕。” 王季思 等注:“ 明 代祭宗庙及 孔 庙的礼仪,当最后唱‘望瘞’时,捧祝官与进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为望瘞。明年,增望瘞乐章。”
“望瘗”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个环节,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基本含义
“望瘗”指祭祀仪式中,参与者目送祭品被掩埋的过程,属于礼仪的收尾步骤。
仪式背景
古代祭祀分多个步骤,如迎神、献礼、送神等,“望瘗”属于最后阶段,通过目送祭品入土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求。
使用示例
若需更详细的祭祀流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礼记》《仪礼》等典籍。
望瘗(wàng yì)是一个汉字词汇,由“望”和“瘗”两个字组成。
“望”的拆分部首是“月”和“口”,总笔画数为8画,发音为wàng,表示向远处或高处看。该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金文,形状类似于一个人站在高处向远处望去的样子。
“瘗”的拆分部首是“疒”和“埋”,总笔画数为14画,发音为yì,意为埋葬。这个字来源于古时候,形状像一个人弯腰埋葬的样子,表示将尸体安放在埋葬的地方。
在繁体字中,“望”和“瘗”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望”为例,古时的写法多为象形,形状类似于一个人在山顶上眺望的样子。而“瘗”则由疒和田两个部分构成,表示将疒病的人埋葬的意思。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望瘗”这个词汇:
1. 他望瘗着远方,期待着亲人的归来。
2. 没有人愿意去望瘗一个陌生的人。
在组词中,可以使用“望瘗”这个词汇构成其他词汇,如“望瘗地”、“望瘗者”等,表示与埋葬相关的概念。
与“望瘗”相关的近义词是“望穴”、“瞻望”,表示向坑洞或远方望去的意思。反义词可以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表示不望瘗或不关注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