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思义的意思、思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思义的解释

(1).想着道义。《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左传·昭公十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2).思辨能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淳于智 ﹞性深沉,有思义。”

(3).研求要旨,探究大义。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五:“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思义"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经典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构成 "思"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容也",指心智的容纳与运作,后引申为思考、考虑。《汉语大词典》指出其甲骨文字形上部为囟(脑门),下部为心,体现古人"心脑共思"的认知观。"义"本作"義",从羊从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己之威仪",后演变为道义、伦理的抽象概念。

二、经典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季氏》"见利思义",邢昺疏解为"见得思义,义然后取"(《论语注疏》卷十六),强调面对利益时的道德考量。《孟子·离娄下》"由义而行"进一步延伸为依照伦理准则行事的行为规范。

三、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思考是否符合道义准则的心理活动",包含三层维度:①对行为正当性的伦理判断;②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辨析;③对传统礼法的继承性思考。在语义演变中,逐渐衍生出"思辨义理"的学术含义,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言"思所以处事之宜"。

四、应用范畴 该词常见于道德哲学语境,《中国伦理思想史》将其定位为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思维范式,既包含对《周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的经济伦理思考,也涵盖《礼记》"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的礼法辩证。

网络扩展解释

“思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1. 想着道义
    指人在面对利益或危险时,以道德准则为行为依据。例如《论语·子张》提到“见得思义”,强调获取利益前需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左传·昭公十年》则指出“思义为愈”,说明道义应超越争利之心。

  2. 思辨能力
    指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描述人物“有思义”,即强调其具备深刻的思辨素养。

  3. 研求要旨,探究大义
    指对经典或问题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探究。唐代韩愈在诗句“思义患不明”中,呼吁读书需注重对义理的明晰理解。

补充说明:
“思”本义为思考、挂念(如、7所述),“义”指合宜的道德准则,二者结合后,“思义”既包含道德实践,也涵盖理性思辨与学术探究,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柄把补牍不外槎浮串讲佽非刀锯斧钺刀子嘴豆腐心点鬓电骛第一手费耗飞鹰走马高深莫测鲠急搆敌鬼目草花緑头恍悟回飇汇款单歼戮酒大工郡邑可恼狂惑枯花烙铁连日灵鼇历僻理所当然鸾凤友落纸露宿风餐鲁哲命使挠挫驽鈆旁摇阴煽遣言措意七青八黄人经肉中刺梳云掠月司南松梅丸缩首卷舌滩工甜俏剔腾偷营土电影颓挫窝脓包无根无听咸安宫官学县佐蟹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