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序:“戏謔而逢规诫,指讽而见师表,益过三友,岂易得哉?”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投閒数访之,可得三友益。” 明 杨慎 《送谢子佩》诗:“益者来三友,同心得二人。”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诗:“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輒举酒,酒罢輒吟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宋 陆游 《梅花》诗:“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赠妓善作墨梅》词:“松篁佳韵,倩君添作三友。” 清 朱耷 《题三友图》诗序:“三友,岁寒梅、竹、松也。”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梅竹石三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宋 陆游 《长歌行》:“灶突无烟今又惯,龟蝉与我成三友。” 宋 陆游 《题庵壁》诗:“身并猿鹤为三友,家託烟波作四邻。” 宋 陆游 《感昔》诗:“身琴腰剑成三友,出 蜀 归 吴 歷百城。”
三友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其文化内涵丰富,且在不同语境中有特定指向:
《汉语大词典》引《论语·季氏》经典论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此处的“三友”指人际交往中三类有益或有害的朋友:
- 益者三友:正直之人、诚信之人、博学多闻之人;
- 损者三友:谄媚逢迎者、表面友善内心虚伪者、花言巧语者。
此释义奠定了儒家对交友标准的伦理框架,强调品德与学识的重要性。
宋代以降,文人将松、竹、梅三种耐寒植物并称,象征坚贞气节与逆境中的精神品格。
此组合常见于诗画创作,成为东方艺术的核心母题之一,见载于《中国美术辞典》。
唐代白居易《北窗三友》以“琴”“酒”“诗”为伴,代表士大夫的雅趣生活,体现淡泊名利、寄情文艺的人生境界。
“三友”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岁寒三友”艺术主题解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经典原文考据)。
(注:为符合原则,以上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读者可通过正规学术渠道查阅。)
“三友”一词的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出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三友”的核心意义源于儒家对交友之道的分类,后逐渐衍生出以自然物或文化符号寄托理想人格的用法。若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论语》原文或相关文学注释。
绊骥变容改俗产业超迁楚学畜种此起彼落带钢打磨丹景颠颐敦睦恶宾发装浮俗高喊悔读南华家无儋石鸡丁洁敬机穽精彩逼人劲正九筵极休狂背狂蜂浪蝶浪骂銮旍僇力旅树盲从冒行面料名录粘菌尼甫泥古非今飘红剽伤贫下中农七志取贷蛇虺射亭设限诗界逝鸟水烟四花丝桐松香水搜检套括祧迁推后屠所牛羊未然下场诗详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