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的意思、密折的详细解释
密折的解释
秘密奏折。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密摺沥陈,仰祈圣鉴事。”《文史知识》1985年第11期:“ 朱寿朋 从中采集廷寄上谕和密折,编入《光绪朝东华录》中。”
词语分解
- 密的解释 密 ì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关系近,感情好:密友。密亲。 不公开,不公开
- 折的解释 折 ē 翻转,倒腾:折腾。折跟头。折个儿。 合搭装 折 é 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惨重的失败)。 幼年死亡:夭折。 弯转,屈曲:曲折。转折。周折。折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
专业解析
密折是中国古代政治文书制度中的特殊形式,由"密"和"折"二字构成。"密"指机密性,强调内容不可公开;"折"即奏折,特指臣工向君主呈递的文书。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至清代形成完整制度,《清会典》记载其"直达御前,不经通政司转呈"的特点。
从制度层面分析,密折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 信息直达:康熙朝确立"密折专奏"制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直接向皇帝递送机密要务,规避了常规题本需经内阁处理的流程
- 监察控制:雍正帝将密折使用范围扩展至四品官员,《朱批谕旨》显示该制度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政务的监控
- 决策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密折档案证实,涉及军事部署、官员考核等重大决策多源于密折内容
在文书形制方面,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显示密折多用黄绫封面,尺寸小于常规奏折,封口处加盖"密"字朱印。其内容涵盖边疆军情、吏治监察等敏感信息,如《李卫奏折》中关于江南民变的密报,体现了该制度的实际运作形态。
参考来源: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制度考》
- 中华书局《清会典事例》
- 故宫出版社《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密折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特有的秘密奏事文书制度,其核心特点是保密性和直达御前的传递方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形式
密折是官员直接呈递给皇帝的加密奏折,内容仅皇帝与上奏者知晓。其形式为折叠白纸书写,外封特制皮匣并配双锁(官员与皇帝各持一钥),由亲信直送京城,不经过常规驿站或内阁中转。
二、起源与发展
- 顺治初创:顺治朝已有密折雏形,但内容多为皇帝私事,未成体系。
- 康熙完善:康熙为应对鳌拜专权、三藩之乱等危机,扩大密折使用范围,赋予曹寅等亲信官员特权。
- 雍正确立:雍正将密折制度化,允许四品以上官员(甚至道员、知府等)使用,上密折者超千人,并建立军机处专管密折,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核心特点
- 保密性强:仅皇帝与上奏者知晓内容,官员需亲自书写,不得假手他人。
- 监控网络:雍正通过密折构建全国性“间谍网”,官员互为监视者与被监视者,形成高压政治环境(如广东官员互相监视案例)。
- 高效集权:绕过常规行政流程,皇帝可直接获取地方情报并快速决策,削弱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四、历史影响
- 积极面: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帝对官僚体系的控制,为研究清代政治提供丰富原始资料。
- 消极面:导致政治黑箱化,官员人人自危,加剧官场猜忌。
五、示例与延伸
- 典型用例:江宁织造曹寅通过密折汇报江南民情;雍正曾用密折处理年羹尧案。
- 相关制度:唐代告密制、明代厂卫特务政治为密折制度的前身,但清代密折更系统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密折的具体运作或历史案例,(雍正时期的监控网络)及网页(密折权限扩展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
爱别离苦白芝薄薄背靠毕给菜货常所粗砺挡头点籍吊书子刁头地炉腐敝攻城打援光灿灿聒聒浣花日回滩葭管践輮交替锦囊玉轴吉祝亢辞空王苦克喇茄脸谱翎扇伦魁扪萝魔窟男士内仗泮合蟠枝片面漂说僻见贫蹇频婆秦庭之哭亲懿取摄人给家足肉糜烧焊摄敛説本随时随地泰昊堂庑讬交拖鞋外制羲爱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