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 唐 皎然 《桃花石枕歌赠康从事》:“可中弃置君不顾,天生秀色徒璘玢。” 唐 李涉 《早春霁后发头陀寺寄院中》诗:“草檄可中能有暇,迎春一醉也无妨。”《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可中论房课,定是卖君身。”
(2).谓日、月将升到中天。 唐 皎然 《游溪待月》诗:“可中纔望见,撩乱擣寒衣。”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莲花漏》:“可中时,巳也;正中时,午也。”旧题 明 施耐庵 《<水浒传>序》:“朝日初山,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幘,进盘飱,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
(3).正好。 唐 罗隐 《绣》诗:“ 蜀 锦谩夸声自贵, 越 綾虚説价功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
“可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指日、月即将升至中天
表示“正好”“恰好”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可中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可以中立、公正。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评价、判断或参与时保持中立的态度。
可 (口部+十横) 中 (丨立+丶点+丨立)
可中这个词语最早来源于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结合了“可”和“中”两个字的含义而成。
可中的繁体字为「可中」,字形相同,只是书写方式不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原始的「可中」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保持一致。
1. 在辩论比赛中,裁判员必须保持可中的立场。
2. 作为公务员,她希望能够做到可中的处理每一个案件。
1. 可以中立
2. 可中性
3. 中立态度
中立、公正、客观
偏颇、偏见、主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