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俎余生的意思、刀俎余生的详细解释
刀俎余生的解释
犹虎口余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餘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
词语分解
- 刀俎的解释 刀和砧板,原为宰割的工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详细解释.刀和砧板。宰割的工具。《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
- 余生的解释 ∶指人的晚年 ∶幸存的生命劫后余生详细解释.犹残生。指晚年。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餘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尔塋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神纵不合,
网络扩展解释
“刀俎余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 释义:比喻从极度危险的境地(如刀和砧板之间的威胁)中侥幸存活下来,类似“虎口余生”。
- 字面解析:“刀”指刀具,“俎”是古代切肉用的砧板,两者结合象征生死攸关的险境;“余生”则强调劫后幸存的结局。
二、出处与背景
- 最早记载:出自清代昭槤的《啸亭杂记录·记辛亥败兵事》。原文为:“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此处描写作者在战乱中侥幸逃生,后以“马革裹尸”表达愿为国捐躯的决心,反衬之前的死里逃生。
三、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偏正式短语,中性色彩,多作定语或宾语。
- 近义词:虎口余生(两者均强调脱险,但“刀俎”更突出受制于人的被动处境)。
- 示例:可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或权力斗争中的幸存经历,如:“他历经迫害,刀俎余生,终在异乡寻得安宁。”
四、文化内涵
该成语通过“刀俎”的具象化比喻,生动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脆弱性与坚韧性的认知,也隐含对强权压迫的批判。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刀俎余生》这个词是形容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重大困难、甚至濒临死亡,但最终化险为夷,幸存下来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俎(⺈),刀表示具体的工具,俎表示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祭器。这个词源自古代祭祀文化,由来已久。
《刀俎余生》的繁体字写法沿用了简体字的形状,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中,可能没有具体的特定写法,因为古时候的汉字形状并不像现在那样统一规范。只要字的意思传达到了,写法上会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句:他在那场车祸中幸存下来,算是《刀俎余生》。
组词:无相关组词。
近义词: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反义词:步步为营、陷入绝境。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