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俎余生的意思、刀俎余生的详细解释
刀俎余生的解释
犹虎口余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餘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
词语分解
- 刀俎的解释 刀和砧板,原为宰割的工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详细解释.刀和砧板。宰割的工具。《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
- 余生的解释 ∶指人的晚年 ∶幸存的生命劫后余生详细解释.犹残生。指晚年。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餘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尔塋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神纵不合,
专业解析
"刀俎余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侥幸从极其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得以保全性命。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劫后余生的意味,常用来形容经历了生死攸关的险境后幸存下来。
其详细释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意思:
- 刀俎: "刀"指宰杀用的刀具,"俎"指古代切割肉类时垫在下面的砧板。两者合起来代指宰割的器具或场所,象征着任人宰割、无法反抗的绝境,常比喻残暴的势力或危险的处境。
- 余生: 指侥幸保存下来的生命。
- 因此,字面意思就是:从刀和砧板(即被宰割的命运)下侥幸保存下来的生命。
-
引申义/比喻义:
-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在极其危险、几乎必死的险境中(如被强敌控制、面临迫害或巨大灾难),凭借某种机缘或侥幸得以逃脱,保全了性命。
- 它强调逃脱的惊险性和幸存的不易,蕴含着一种后怕和庆幸的情感。
用法示例:
- 他在战乱中被俘,历经磨难,最终得以逃脱,真可谓刀俎余生。
- 那次车祸非常惨烈,他能活下来完全是刀俎余生。
- 回顾那段被敌人囚禁的日子,他感慨自己不过是刀俎余生。
近义词: 虎口余生、劫后余生、死里逃生、九死一生
来源依据:
该成语的释义综合参考了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刀俎”指刀和砧板,为宰割用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余生”指幸存的生命。成语“刀俎余生”即源于此意象,形容从极危险境地侥幸得生。《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直接收录该成语词条,但对“刀俎”和“余生”的释义也支持了上述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并被广泛认可。
网络扩展解释
“刀俎余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 释义:比喻从极度危险的境地(如刀和砧板之间的威胁)中侥幸存活下来,类似“虎口余生”。
- 字面解析:“刀”指刀具,“俎”是古代切肉用的砧板,两者结合象征生死攸关的险境;“余生”则强调劫后幸存的结局。
二、出处与背景
- 最早记载:出自清代昭槤的《啸亭杂记录·记辛亥败兵事》。原文为:“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此处描写作者在战乱中侥幸逃生,后以“马革裹尸”表达愿为国捐躯的决心,反衬之前的死里逃生。
三、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偏正式短语,中性色彩,多作定语或宾语。
- 近义词:虎口余生(两者均强调脱险,但“刀俎”更突出受制于人的被动处境)。
- 示例:可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或权力斗争中的幸存经历,如:“他历经迫害,刀俎余生,终在异乡寻得安宁。”
四、文化内涵
该成语通过“刀俎”的具象化比喻,生动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脆弱性与坚韧性的认知,也隐含对强权压迫的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阿基米德便罢扁骨波波碌碌伯颜捕案不毛之地不暖席春杯寸劲儿邨甿戴丘方亮肥庶凮角忿欝腹心之疾复议皋苏共栖呱呱坠地诡色河鼓何何后进领袖化国环钻火石炮假对箭水佳政阶霤井田茎英鸠类集族空衍快货昆岳略绰口乐艺吏最垄灶庙乐闹炒炒清覈情核叡知乳间股脚庶兄弟速朽透越蛙蛤绾纳问名财汙宫雾集无慝下层林相命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