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水味涩而色暗。
(2).谓酷旱。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檄》:“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后汉书·齐武縯传》:“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 唐 杜甫 《种莴苣》诗:“枯旱于其中,炎方惨如燬。” 宋 陆游 《感兴》诗之二:“连年况枯旱,关辅尤空虚。”
“枯旱”是汉语中描述干旱灾害的复合词,由“枯”与“旱”二字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枯旱”指因长期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涸、植物枯萎的自然灾害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因干旱而枯萎”的状态,既包含气候异常的自然特征,也包含生物受影响的后果特征。该词常见于描述农作物歉收、河湖断流等灾情场景。
二、字义分解
三、引证示例 该词在古籍中早有使用,如宋代《册府元龟》载“江淮枯旱,疫疾盛行”,明代《明史·五行志》记“山西大饥,人相食,盖连岁枯旱”。现代文献如《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将“枯旱”列为影响农业生产的核心气象灾害类型。
四、相关概念 与“干旱”存在细微差异:“干旱”侧重气候学意义上的降水短缺现象,而“枯旱”更强调干旱导致的生物枯萎结果。与之关联的词语包括“焦枯”(特指植物焦黄)、“赤旱”(强调土地龟裂)等。
(主要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枯旱”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这一释义强调水的感官特征,通常用于描述水质不佳的状态。例如,网页和均提到,枯旱可指“水味涩而色暗”,属于较古雅的用法,现代较少见。
这是更常见的含义,指严重的干旱现象,多用于描述自然气候或社会环境。例如:
“枯旱”既可形容水质,也可指极端干旱,常见于古典文献或历史文本中。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按鞫柏油马路抱枝拾叶兵贵神速笔润禅经铛鼎敕正此豸蹴履大和国家黨旗丁赋堵嘴耳挖方皇封建社会主义分行布白腹背受敌膈臆隔子共门鹤觞何适貛儿华丝葛户曹尚书混成协掍合活支剌简帛节母解送金珰大畹集体所有制经济兰桂腾芳两淮六府六眸龙章凤姿煤精名籍明准默默樵妇杀身成仁蛇杯庶妻淑性四至遂郊胎孕他乡遇故知钿黛田课统货退婴温情密意我负子戴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