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感觉的对象。《鬼谷子·本经阴符》:“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陶弘景 注;“十二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参见“ 六根 ”。
“十二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源自《鬼谷子·本经阴符》。以下是详细解释:
十二舍指人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对应的感知对象(色、声、香、味、触、事)。这六组相互作用的关系合称为“十二舍”。例如:
陶弘景在注解《鬼谷子》时指出,十二舍是“气之门户,心之总摄”,强调感官与外界交互是人体能量(气)的通道,而心智是这些活动的总枢纽。这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感知观,与“六根”“六境”等佛道理论有相通之处。
在古籍中,十二舍常与“九窍”并提,共同构成人体感知系统的框架。部分文献(如)提到其作为成语的引申义“勤俭持家”,但此用法较罕见且未被广泛收录,可能为后世衍生解读。
注: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不同学派观点,可参考、2中的来源文献。
《十二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的是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份,每个月称为一个“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替。
《十二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艸”,表示与植物相关,同时也是它的笔画数目。这个词总共有八个笔画。
《十二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一书中,是古代长辈对年轻一代的教导和约束。在古代传统文化中,以十二作为时间划分单位相当常见。
繁体字中,《十二舍》的写法是「十二舎」。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十二舍》在古代的写法中,没有横笔画,而是以竖直和斜线的笔画相结合。
1. 他们用十二舍的时间单位计算了整个项目的工期。
2. 老师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因为十二舍易逝。
1. 十二月:指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
2. 十年生聚:形容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更替。
从意义上来说,没有明显的与《十二舍》意思相似的近义词。
反义词是指与《十二舍》意思相反的词语,但在本例中,暂时没有找到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