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旌旗 ”。
“旌旂”是“旌旗”的异体写法,二者含义相同,具体解释如下:
旗帜总称
指古代各种类型的旗帜,尤其用于军事或仪仗。其中“旌”是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多由基层部队使用;“旂”(qí)原指绘有交龙图案并带铃铛的旗,多由高层部队使用。
例:《周礼·春官·司常》提到“凡军事,建旌旗”,说明其军事用途。
借指军士或军队
通过旗帜象征军队整体,如唐代王昌龄诗句“旌旗十万宿长杨”,陈毅“旌旗十万斩阎罗”,均以“旌旗”代指士兵。
常见于诗词中增强画面感,如苏轼《教战守》中“钟鼓旌旗”,《广东军务记》中“遍地旌旗”,均通过旗帜渲染场景氛围。
提示:若需查看古籍原文或更多诗词用例,可参考《周礼》《资治通鉴》及唐代边塞诗作。
《旌旂》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旗帜、军旗。
《旌旂》的拆分部首为立(lì)和巾(jīn),总共包含了8个笔画。
《旌旂》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鄘风·旌旆》中,鄘(yōng)指古代一国的名称,旌旆指的是用来标志军队的旗帜。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一切代表团体的旗帜。
《旌旂》的繁体字为「旌」和「旂」。
在古代汉字中,《旌旂》的写法有所不同。旌的古代写法为「旍」,旂的古代写法为「旗」。
1. 英勇的战士们挥舞着旌旂,昂扬地前进。
2. 队伍里迎风飘扬的旌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1. 旌旂飘扬:指旗帜在风中扬起,形容壮丽的场面。
2. 旌旂招展:指旗帜高悬,引人瞩目。
3. 旌旂所向:指旗帜所在的方向,形容军队威武的气势。
近义词:军旗、战旗、军旌、战旆。
反义词:和平、团结、和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