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人。《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郑玄 笺:“淑,善。” 汉 张衡 《思玄赋》:“感鸞鷖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 金 王若虚 《议论辨惑》:“虽然,此自 汉 以来,学者之所共蔽, 曄 ( 范曄 )也淑人,何足以知之!”
(2).古命妇封号。 宋 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 明 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 清 因 明 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 政和 中﹞改郡、县君号为七等:郡君者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县君者为室人、安人、孺人。”《说郛》卷三四引 宋 无名氏《趋朝事类·外命妇品》:“尚书以上封淑人。”《永乐大典》卷二九七二引《国朝诸司职掌》:“凡文官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奉国将军正室称淑人。”
(3).犹淑女。《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有淑人兮邦之媛,珮明月兮纫兰荃。”参见“ 淑女 ”。
“淑人”一词包含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善人
指品德善良、温人。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郑玄注“淑”为“善”,汉代张衡《思玄赋》也以“淑人”形容高洁之士。
淑女
部分文献中与“淑女”含义相近,如明代《剪灯馀话》中“有淑人兮邦之媛”,形容贤良贞静的女性。
“淑人”是宋、明、清三朝对官员家属的封号,具体演变如下:
“淑人”既可指品德高尚之人,也是古代女性荣誉封号,兼具文学意象与制度意义。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诗经》《思玄赋》等古籍及《铁围山丛谈》等史料。
《淑人》是一个表示对品德高尚、温文尔雅的人的称呼。在传统文化中,淑人被视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人,是受人尊敬和敬仰的典范。
《淑人》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氵”,它表示“水”的意思。而“人”则是词的另一个部首。据此可以推测,该词与美好的品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关。
根据字典查询,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淑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一书中。在那个时候,淑字的表义是“美好、优雅”,至今仍有人用繁体字“淑”来书写。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淑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在金文中,淑字旁边会有两个水旁,底部没有横画。而在隶书中,淑字在底部多加了一笔横画,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淑人》的例句:
1. 她是一个真正的淑人,总是宽容、善良而体贴。
2. 他的表现再次证明他是个淑人,能够以身作则,帮助他人。
与《淑人》相关的组词:
1. 淑女
2. 淑妇
3. 淑雅
4. 淑仪
5. 淑姿
近义词:善良、贞淑、端庄
反义词:恶人、邪恶、粗鄙
暗曶白冬瓜板锉卜宅痴骸春荒胆当洞虚藩邸風靡一世分磔负心违愿坩贝罗顾惯故宅雇租行疾如飞怀土之情徽誉歼毙剪影角度儆守机丝抉奥阐幽慨息郎耶草皪皪六驘六铢钱龙去鼎湖罗守免梏没地里的巡检乜乜踅踅弄乖平遣平生欢铺翠销金谦洽肉磨扫除机少长霜沤双声水国水浸老鼠黍田思想抛锚送煖偎寒琐第頽云外心忘魂往体威断无地可容小人国谢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