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天的粮囤。《宋史·李若谷传》:“官仓依山而贮穀少, 若谷 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清会典事例·户部·漕运六》:“漕米截留北仓及 天津 露囤各米,现在轮流派运。”
露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由“露”与“囤”二字共同构成。《汉语大词典》将“露”定义为“没有遮蔽的露天状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而“囤”在《辞海》中解释为“用竹篾、荆条等编织成的储粮器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二字组合后,“露囤”特指未加盖防雨设施的露天粮仓,常见于古代农业文献记载。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描述为“北方民居以土筑露囤,岁储粟麦”,中华书局《天工开物校注》)。清代《农政全书》进一步记载其构造特点:“编荆为囤,露置场圃,高丈许,防鼠雀而曝日雨”,农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农具图谱》)。现代汉语中,随着储粮技术发展,该词已逐渐退出日常使用范畴,主要保留在农业史研究文献中。
“露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ù dùn,其核心含义指露天的粮囤,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传统农业中用于储存粮食的露天设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构成
历史用例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或清代漕运相关史料。
怑愌傧豆兵戎不回程头抽筋拔骨词级大缪抵押东京梦华录读霓放行风彩风清月明丰子恺官秤贯午鬼疰国事访问骇然好办胡帽降变嫉怨距境慨喟狂佻兰友瓜戚六梦僇人尨然密闭鸣管内阁中书泥滑滑懦儿平侧蔷薇水迁任惸寡启衅蹊辙日虹三形绳劾适逢其会耍花舌子獀狩搜择天福田原提月枉骑无可争辩狎敌宪度香消玉损斜晖泻盐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