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黨人碑的意思、黨人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黨人碑的解释

宋哲宗 元祐 元年, 司马光 为相,尽废 神宗 熙宁 、 元丰 间 王安石 新法,恢复旧制。 绍圣 元年 章惇 为相,复 熙丰 之制,斥 司马光 为奸党,贬逐出朝。 徽宗 崇宁 元年 蔡京 为宰相,尽复 绍圣 之法,并立碑于 端礼门 ,书 司马光 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明 何景明 《寄李郎中》诗:“海内竞传《高士传》,朝廷谁诉党人碑。” 柳亚子 《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诗:“千载炎凉廷尉客,一门生死党人碑。”参阅《宋史·徽宗纪》、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黨人碑,亦称“元祐黨籍碑”,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历史产物。该碑由权臣蔡京主导设立于崇宁元年(1102年),碑上刻有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309名被定为“元祐奸党”的官员姓名,旨在通过公开铭刻方式对反对新法的旧党人士进行政治定性。

从词义构成分析,“黨”为“党”的繁体字,本义指古代户籍单位,后衍生为政治集团;“人”指被列入碑刻的个体;“碑”即石质铭文载体。三字组合特指北宋崇宁年间对特定政治群体的官方贬斥记录。此碑历经三次刻立与毁弃,现存广西桂林龙隐岩的碑文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重刻版本。

碑文内容具有双重历史价值:一方面反映北宋新旧党争激化至符号化阶段,另一方面保存了涉及哲学、文学等领域重要人物的原始名单。据《金石萃编》记载,碑文采用宋徽宗御书“元祐奸党”四字为额,正文包含文臣、武臣、内臣三类人员,按官职高低排列。

该碑在文化史上引发多重解读:官方层面象征权力话语的视觉化实践;民间层面则衍生出“名标青史”的反讽语义。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黨人碑实质是专制皇权压制异见的政治工具,其列名者多为当时文化精英,反使该碑成为宋代文化成就的另类见证。

网络扩展解释

“黨人碑”是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产物,其历史背景和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黨人碑(又称元祐党籍碑)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宰相蔡京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列为“奸党”,并将其“罪行”刻于石碑,立于端礼门,以此公开贬斥旧党成员。

二、历史背景

  1. 党争起源:北宋新旧党争始于王安石变法(1069年)。新党主张改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反对变法,两派交替掌权,矛盾激化。
  2. 立碑目的:蔡京掌权后,借“绍述新政”之名,通过立碑将旧党成员定为“元祐奸党”,禁止其子孙入仕,并销毁旧党著作。

三、碑文内容与影响

四、文化意义

后世常以“党人碑”象征政治迫害或派系倾轧,如明代何景明诗句“朝廷谁诉党人碑”即暗喻此类现象。部分文献也将其引申为“忠诚正直者的象征”,但此含义与历史事件关联较弱,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注:如需了解完整名单或学术考据,可参考宋代史书《宋史》及现代研究文献(如的学术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傲霜贲隅才蓺察验车把势呈案床上安床初官春风化雨黨甲奠定丁属顶真抵任都料匠端较恶籍盈指娥婺法玛饭袋風刺凤尾草腹藳刚木干用构缀灌瓜闺妇琀玉恒河沙数花翠汇粹货账鉴昭脚直诘戎金丹精诚所至旌蒲计然之术吉巳骏誉渴爱灵标六亲同运骡子军録子懑懑破家丧产凄绝齐衾七五三羣行仁庙少寝填盈透情妥安柝柝小斧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