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说晓喻。《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 突厥 既亡, 营州 都督 薛万淑 遣 契丹 酋长 贪没折 説諭东北诸夷, 奚 、 霫 、 室韦 等十餘部皆内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及 俭 徙 胜州 都督,州司奏 思结 将叛,詔 俭 往察之。 俭 单骑入其部落説諭,徙之 代州 ,即以 俭 检校 代州 都督, 思结 卒无叛者。”
喜悦愉快。《汉书·杜邺传》:“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指为诚发,出於将军,则孰敢不説諭?” 颜师古 注:“言此之意指皆出忠诚,彼必和悦,无忧乖异也。説读曰悦。”
“说谕”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分析:
根据查字典()的解释,“说谕”读作shuō yù,基本含义为传达命令或指示,强调通过权威性的话语使对方理解并执行。例如古代官员传达上级指令时使用。
劝说晓喻
在《资治通鉴》等古籍中,“说谕”指通过言语劝导使人信服或归附。例如:
喜悦愉快(通假字用法)
在《汉书·杜邺传》中,“说谕”通“悦愉”,表示和悦愉快。颜师古注:“説读曰悦”,即“说”是“悦”的通假字(、)。例如“孰敢不説諭”意为“谁不感到愉快”。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段落进一步分析其用法。
《说谕》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传达君主或上级的命令、指示或宣告,以向下级或民众发出通知,征求意见或下达指令。
《说谕》包含两个汉字:「言」和「谕」。
《说谕》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古代,君主通过说谕向下级官员、军事将领或普通百姓传达命令和政策。
在繁体字中,「谕」的写法为「諭」。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谕」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訷」,它的上部是「言」,下部是「辰」。
1. 唐朝皇帝经常向下级官员发出说谕,以明确政策和要求。
2.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他终于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说谕,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说谕 - 下达谕令、宣布说谕
说词、谕令、命令
请示、征询、求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