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eartbroken] 割开或切断肠子。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时用以形容极度悲伤之情
空断肠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极度喜爱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1).割开或切断肠子。《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
(2).谓肠断折。参见“ 断肠猿 ”。
(3).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 巫山 枉断肠。” 宋 苏轼 《次韵回文》之二:“红牋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 郭沫若 《牧羊哀话》:“像这样断肠地方,伤心国土,谁还有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片刻呢?”
(4).秋海棠花的别名。 清 黄宗羲 《小园记》:“至於丽春、款冬……断肠、洗手、红姑、虞美,丛生砌下,递换疄间,非盆盎之所收拾也。”
“断肠”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本义与演变
原指“割断肠子”的物理行为,如《三国志》记载华佗治疗肠疾时“断肠湔洗”。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极度悲伤或思念,形容情感冲击如断肠般剧烈,例如唐代李白诗句“云雨巫山枉断肠”。
文学中的情感表达
常用于诗词中强化悲怆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断肠人在天涯”,描绘游子漂泊之痛。此外,也偶见用于形容极度喜爱,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典故与引申
据《搜神记》等文献记载,东晋时期“母猿丧子”的典故是“断肠”情感喻义的来源之一,后衍生出“肝肠寸断”等成语。
其他用法
在植物学中,“断肠”亦指秋海棠的别名,因其汁液有毒,误食可能引发肠胃剧痛。
建议延伸:若需更完整的诗词用例或植物相关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中国植物志》等权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