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肠痧的意思、搅肠痧的详细解释
搅肠痧的解释
中医学病名。即绞肠痧,又称干霍乱。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秽浊闭塞肠胃所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比及起程,不想 林冲 染患风病瘫了…… 时迁 又感搅肠痧而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霍乱》“挥霍变乱生仓卒”注:“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大痛,名曰干霍乱,又名搅肠痧。”
词语分解
- 搅的解释 搅 (攪) ǎ 扰乱:搅乱。搅哄。搅闹。搅扰。 拌:搅拌。搅匀。搅动。搅浑。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搅肠痧(jiǎo cháng shā)是中医古籍中对一种急性腹痛伴发呕吐、腹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等症状的危重病症的称谓,属于“痧症”范畴。其核心特征为肠腑气机壅塞、剧烈绞痛,民间亦俗称“绞肠痧”。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词义解析
-
字面释义
- 搅:搅动、扰乱,形容腹内剧烈搅动感。
- 肠:指肠腑,病变部位在胃肠。
- 痧:中医术语,指因秽浊疫毒或暑湿之邪闭阻经络、气血,引发的急性病症,常伴见皮肤瘀点(刮痧后显现)。
合称“搅肠痧”,即形容肠腑如被绞扭般的剧痛。
-
医学定义
指突发性腹部绞痛如绞,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甚则面色青紫、四肢厥冷的急症。现代医学认为其对应急性胃肠炎、霍乱、肠梗阻 或食物中毒 等疾病。
二、病因与病机
- 外邪内侵
暑湿秽浊之气或疫毒从口鼻入,壅塞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逆乱。
- 饮食不洁
误食腐馊之物,毒邪直中胃肠,郁闭气机,引发绞痛。
- 气滞血瘀
邪毒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甚则出现肢冷、昏厥等危候。
三、典型症状
- 腹痛:突发脐周或全腹绞痛,如绞如拧。
- 消化道症状: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欲泻不得、欲吐不能。
- 全身表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沉伏或细弱。
四、古籍记载与治疗
清代痧症专著《痧胀玉衡》记载:“搅肠痧,心腹绞痛,冷汗流,吐泻不得……”。传统治法包括:
- 刮痧/放痧:刮拭背部、肘窝等部位至皮下瘀点显现,以泄毒邪。
- 内服方药:藿香正气散、玉枢丹等化浊解毒。
- 针刺:刺十宣穴、委中穴放血通络。
提示:现代临床中,此类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急腹症(如肠梗阻、阑尾炎),避免延误治疗。
参考资料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术语库
- 《中医内科学·急症篇》,人民卫生出版社
- 清代·郭志邃《痧胀玉衡》卷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医学典籍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所述病症需由专业医师辨证施治。
网络扩展解释
“搅肠痧”是中医学中的病症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1.定义与别称
- 搅肠痧又称“绞肠痧”或“干霍乱”,属于急性肠胃疾病范畴。其特点是肠胃气机闭塞,导致剧烈腹痛,但无明显的呕吐或腹泻症状(即“欲吐不吐,欲泻不泻”)。
2.病因
- 传统中医认为,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食用生冷腐败食物)或感受外邪(如瘴气、秽浊之气等),导致秽浊阻滞肠胃,气血运行不畅。
3.典型症状
- 主要症状为腹部绞痛,患者常因疼痛辗转反侧,伴随四肢拘挛、头晕眼花。
- 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痉挛”“肠道梗阻”或“感染性胃肠炎”有相似表现。
4.传统与现代治疗
- 传统疗法:中医可能采用刮痧、针灸或中药调理,以疏通气血、祛除秽浊。
- 现代医疗:需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如细菌感染、肠梗阻等),常用解痉药(如颠茄片)、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或补液治疗。
5.文献记载
- 清代医学典籍《医宗金鉴》曾描述此病为“干霍乱”,强调其突发性和危险性。
提示:若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别人正在浏览...
拔高拜上帝会襃增车转重趼炊烬厨吏大男东指西画多偺放大炮返嘴奋发有为伏合高箱光伏效应扢挞横私糊弄偈句金机机油剧词絶俗亢衡亢亮嵁巗可变旷平雷封麟寺纶告没什么媒妪名法评剧仆虏迁格千人捏轻薄无礼晴襟曲至饶辩柔懦寡断沈粹豕腹势力鬼死饵松耳邃冲随世沉浮瘫坐童年往怀顽戏坞候无可置喙现快先祖协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