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 蜀 地。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 华阳 曾子 ,鼓篋来游; 蜀国 颜生 ,抠衣请学。” 唐 刘得仁 《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诗:“ 蜀国 烟霞开,灵山水月澄。”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何处游女, 蜀国 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綉罗金缕。”
蜀国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政权的统称,其内涵随时代演变呈现三层核心语义:
一、先秦古蜀文明
先秦时期,"蜀"指代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早期部落联盟及方国,包含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该政权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考古实证,青铜文化与中原商周文明形成差异化发展。《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二、三国蜀汉政权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与曹魏、孙吴形成三国鼎立格局。《三国志·蜀书》载其疆域涵盖益州全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诸葛亮治蜀时期发展水利、冶铁,现存武侯祠、剑门关等文化遗产。
三、五代十国后蜀
公元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政权,定都成都,统治四川盆地长达四十年。该时期蜀地经济繁荣,诞生《花间集》为代表的巴蜀文学流派,现存后蜀王陵、广政石经等文物。
地理概念上,"蜀"作为四川盆地代称延续至今,源自《尚书·牧誓》记载的伐纣八国之一。文化意象中,蜀绣、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与蜀国历史存在渊源关系。
“蜀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概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先秦古蜀国
三国蜀汉(221-263年)
五代十国前后蜀(907-965年)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时期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如、8、10等)。
白蔹拜时柏舟之节布缕宸声赤寰充足传召畜枕从星寸男尺女粗十番单然洞天圣酒将军蹲班额黄封还公索公欲犷卤鼓桴憨虎虎何仙姑鸿徽徽风觳觫叫破矫揉造作接济讥平骏才亢朗客轮滥炎连头连脚淋洒马童濛汜名存实亡谬计默藁浓皂水懦响朋好溥天同庆乾德气焊穷沙热水管乳儿三常上闻爵扇市沙铫子身不由己售货滩声纨绮子弟唯诺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