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交结;连结。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又重馈部吏,吏与通姦,利入深重,幡党盘牙。” 宋 沉遘 《文懿皇后斋文》:“盛德配於 尧 禹 ,卜年过於 夏 商 ,然后本枝盘牙,卿士心膂。”
(2).犹盘据。《明史·史可法传》:“贼益狂逞,盘牙 江 北,南都震惊。”参见“ 盘据 ”。
(3).指盗贼或叛乱者。 唐 元稹 《唐故朝议郎侍御史河南元君墓志铭》:“其在于京邑捕盗者八年,破囊槖,掘盘牙,不可胜数。” 唐 元稹 《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 冀 服於前, 燕 平於后,而抚御失理,盘牙復生。”
(4).形容繁复错杂。 清 钱谦益 《赠别施伟长序》:“身世钩琐,心迹盘牙,轮囷离奇,悉于诗文发之。”
(5).即臼齿。《天雨花》第十四回:“盘牙落下三两个,满口鲜红顺手淋。”参见“ 臼齿 ”。
“盘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综合古籍及权威词典的释义如下:
基本含义:交结、连结
指事物相互交错或紧密相连的状态,类似犬牙交错。例如《后汉书》中“磐牙连岁”即形容盗贼势力连年勾结。
引申义:盘据
用于描述势力或群体占据某一地区,如《明史·史可法传》提到“盘牙江北”,指叛军占据江北地带。
指代对象:盗贼或叛乱者
唐代元稹的墓志铭中“掘盘牙”即指清除盗贼势力。
异体写法与补充
古籍中亦写作“磐牙”,如《潜夫论》中“幡党盘牙”描述盗贼团伙相互勾结。
“盘牙”多用于描述复杂交错的态势,既可指物理形态的连结,也可隐喻势力盘据或群体勾结,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
《盘牙》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蛇的嘴巴,也可以指蛇类动物的颚部。
《盘牙》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白字头部和牛字底部。它总共有10个笔画。
《盘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广韵》中,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蛇类图腾崇拜,人们认为蛇是神秘而神圣的动物。因此,这个词的意思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盘牙》的繁体字是「盤牙」。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和现在稍有不同。根据史书记载,盘牙在古代的写法中,牙字部分并没有像现在的「牙」字那样完整地表示出来,而是只写出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省略了。
1. 他的长鞭猛地向前一抖,像盘牙一样威风凛凛。
2. 在密林中,她看到了一条宽大的盘牙,赶紧远离它。
盘牙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盘牙舞:形容舞姿曼妙、蛇一般灵活的舞蹈。
2. 盘牙刀:形容刀身呈蜿蜒曲折的刀。
蛇牙、双牙。
直牙、尖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