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戍鼓的意思、戍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戍鼓的解释

边防驻军的鼓声。 南朝 梁 刘孝绰 《夕逗繁昌浦》诗:“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謳。” 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尘埃漠漠城笳怨,芦荻萧萧戍鼓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戍鼓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军事文化,特指边防驻军敲击的鼓声,常用于表示战争警戒、边疆戍守或孤寂氛围。从汉语词典角度分析,其详细意思包括以下方面:

基本释义:戍鼓由“戍”和“鼓”二字组成。“戍”指戍守、守卫边疆,源自古代军事制度;“鼓”指打击乐器,常用于发号施令或警示。合起来,戍鼓专指边防士兵在哨所或营地敲击的鼓声,用以传递信号、召集士兵或宣告宵禁,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战争、离别或思乡之情。例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一句描绘了戍鼓声响起时行人断绝的凄凉场景,突显边疆的肃杀氛围。

词源与演变:戍鼓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后盛行于唐宋诗词。其含义从单纯的军事信号扩展为文学意象,代表国家边防的艰辛和士兵的孤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其定义为“边防驻军的鼓声”,强调其在历史文化中的特定语境。这个词的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但保留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用法示例:戍鼓常用于描述战争或边疆生活,如“戍鼓催征”表示鼓声催促士兵出征。在文学作品中,它常与秋夜、边关等意象结合,渲染悲壮情感。引用杜甫《月夜忆舍弟》的经典例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里戍鼓象征战乱中的隔绝与哀愁(来源:杜甫诗集,中华书局出版)。

权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戍鼓”是一个具有军事和文化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

字面含义:指古代边防驻军用于警戒或传递信号的鼓声。它由“戍”(军队防守边疆)和“鼓”(打击乐器)组成,字面可理解为“边防驻军的警戒鼓声”。

二、引申意义

作为成语时,“戍鼓”比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这一含义源自古代边疆守军通过夜间击鼓传达警戒信号的传统,后延伸至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强调未雨绸缪的警觉性。

三、文学与文化应用

  1. 古诗中的意象:常出现在边塞诗中,渲染战事氛围。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鼓声与孤雁声的对比,强化了边关萧瑟和战乱阻隔的情感。
  2. 文化象征:戍鼓不仅是军事信号,更承载着古代“忠诚”“牺牲”等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警示与坚守的象征。

四、历史背景

起源于古代边疆防御体系,尤其在辽东等边关地区,戍鼓声用于夜间传递敌情或调度军队,是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场景从实际军事需求逐渐融入国家礼仪。


如需进一步了解戍鼓在具体诗词中的解析或历史演变,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文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拮便马碧衣女子不相中茶坊痴痴昵昵怆天呼地泚颊碇泊抵瑕陷厄鄂托罘罕伏猎干求共兜构撰官纲光澄毫无疑问混扰昏婣火卦脚梯箕踵隽老峻清柯则匡佑劳徒老总梨花雨凌诟梅暑庙战迷怖末家磨磨洽意趄趄趔趔砌块亲览旗人乞士弃僞从真企想啓言惹是招非三闾小玉山鸡椒烧夷弹杀威棒沈谋研虑摄影艺术识察矢石土市闻听无伤无臭县门孝子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