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时科举考试同号者的互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大中 三年, 李褒 侍郎知举,试《尧仁如天赋》。 宿州 李使君 弟 瀆 ,不识题,讯同铺,或曰:‘止於 尧 之如天耳。’”
“同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唐代科举考试相关的文献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同铺(拼音:tóng pù)指唐代科举考试中同一考号考生的互称。考生在考场内按编号分配位置,同一编号的考生称为“同铺”,他们可能在考试过程中产生交流或互助行为。
据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宿州李使君的弟弟李瀆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理解考题含义,曾向“同铺”询问,对方提示他“止于尧之如天耳”。这一案例反映了同铺考生在考场中的互动。
现代语境中,“同铺”偶尔被借用为字面意义上的“共同铺设”(如管道、道路等),但此用法与古代原义无关。
《同铺》是指与他人共同睡在同一张床上或同一个房间的意思。这个词的出现源于人们在旅途中住宿时为了节省花费而选择与陌生人合住。起初,旅馆或客栈通常只提供大床,两个或更多的陌生人被安排在同一张床上,共同睡眠。
《同铺》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犬”、“铺”,它的总笔画数为12。
《同铺》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同鋪」。
在古代汉字中,「同铺」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具体的写法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这与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相关。
1. 昨晚我和一个陌生人同铺,但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2. 虽然同铺的经历有时会让人不太舒服,但也能为旅行增添些许趣味。
组词:卧铺、同船、同床异梦。
近义词:合宿、合住。
反义词:独宿、单独居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