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唱籍的意思、唱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唱籍的解释

按册点名。《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平明,传点毕,内门开。监察御史领百官入,夹阶,监门校尉二人执门籍,曰:‘唱籍’。既视籍,曰:‘在’。入毕而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唱籍是古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府在核对户籍名册时高声宣读姓名以确认身份的程序,主要用于人口清查、赋役征调等场合。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点:

  1. 户籍唱名与核对

    官吏依据户籍册逐户点名,被念到姓名的民众需应答确认身份,以此核实人口的真实性及变动情况。此过程常见于唐代“团貌”(人口普查)制度中,如《新唐书·食货志》载“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唱籍即是造册后的核验环节。

  2. 赋役管理的行政手段

    唱籍与赋税、徭役征发直接关联。通过公开唱名,官府可精准掌握丁壮数量,防止逃役或隐户。据《唐六典》记载,地方官员需“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唱籍既是户籍登记后的公示手段,也是落实“以丁身为本”赋役制度的基础。


历史背景与演变

唱籍制度在唐代趋于规范化,成为“租庸调制”的支撑措施之一。宋代以后,随着户籍制度变革(如王安石保甲法),唱籍逐渐融入基层治安管理,衍生出“点籍”(点名查户)等形式。明代《大明律》仍保留对隐匿户口、逃避唱籍者的惩处条款,足见其行政效力延续之久。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唱籍”词条释义为“按户籍点名”。
  2.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户籍管理制度及团貌流程。
  3. 《唐六典》卷三·户部:详述造籍程序与官吏职责。
  4.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分析古代户籍与赋役制度关联,提及唱籍作用。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文献名称为准;现行词典释义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纸质或官方电子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唱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按名册点名的仪式或流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唱籍”指按册点名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官方场合。该词由“唱”(高声宣读)和“籍”(名册)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宣读名册”。

二、历史来源与使用场景

根据《新唐书·仪卫志上》记载,唐代朝会时,监察御史会带领百官入殿,由监门校尉手持门籍(记载官员姓名的册子)进行唱籍。具体流程为:

  1. 校尉高呼“唱籍”;
  2. 核对名册后回应“在”;
  3. 确认所有官员到场后结束。

三、字义分解

四、延伸说明

该词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的严谨性,常用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以确保人员到齐且身份无误。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通过古籍研究了解其具体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历史礼仪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北芒表笔弊帷不弃避贤斥放打簇弹坑倒坏點石成金顿相独占放废放言遣辞伏腊供官诗古调单弹红区回覆回溪阪胡越同舟煎泪郊鄙角巾私第径道敬颂紧忙羁人客饭昆山凉州破马虎眼麽人名山胜川内召蟠曲偏吝齐力起联啓沃权略羣房人定荣启乳湩伤悲神察十转九空束缚舒舒服服司管嘶啦檀维停职脱贫突袭瀢瀢卫星城镇悟悔乌帽消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