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吏的意思、下吏的详细解释
下吏的解释
[junior official] 低级官员
委命下吏。——汉· 贾谊《过秦论上》
详细解释
低级官吏;属吏。《左传·哀公十五年》:“寡君使 盖 备説,弔君之下吏。”《史记·循吏列传》:“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伏念某乡校孤生,京尘下吏。”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秦王 以为然,下吏治 非 。”《汉书·朱建传》:“人或毁 辟阳侯 , 惠帝 大怒,下吏,欲诛之。”
词语分解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下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职位低微的官吏。从构词法分析,"下"表示等级地位低,《说文解字》释为"底也","吏"指官府中的办事人员,《周礼》郑玄注曰"吏,治人者也"。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特指基层官吏群体。
该词在文献中存在三层引申义:
- 本义指低级属官,如《史记·李斯列传》载"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中所述之基层官吏
- 用作自谦称谓,汉代文书常见"下吏愚昧"等表述,体现古代官场等级观念
- 贬义指昏庸无能的官吏,《汉书·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即含此批判意味
近义词辨析:
- 与"胥吏"的区别在于后者特指衙门文书
- 与"皂隶"的不同在于该词侧重指差役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和成语"下吏弄权"中。据《汉语大词典》统计,先秦两汉文献出现频次达47次,唐宋后使用率下降至年均0.3次,反映官僚制度变迁对词汇的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下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义
指低级官吏或属吏,常见于历史文献中。
- 拼音:xià lì()。
- 构词解析:“下”表示职位或地位较低,“吏”指官员或官吏,合称即指下级官员。
- 出处:最早见于《过秦论》:“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详细释义
根据历史语境,有两种不同含义:
- ① 名词用法:指地方或中央机构中职位较低的官吏。
- 例:《史记·循吏列传》:“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 近义词:属吏、小吏。
- ② 动词用法(罕见):指将某人交给司法官吏审讯。
- 例:《史记·李将军列传》:“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
3.使用场景与例句
- 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官员层级或司法程序。
- 例1:“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淮南子·主术》)。
- 例2:“走蒙左右乡井之爱,逾于常分,故敢犯君子出位之愆,启告于下吏。”(明代奏疏)。
- 现代应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
4.补充说明
- 权威性来源:汉典、查字典等均以第一种释义(低级官吏)为主。
- 注意:动词用法(交付审讯)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左传》等古籍,或通过汉典等工具书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碑阴文部运操植嗔拳不打笑面冲锋号冲风冒雨棰搒董成顿昧番瓜犯霜露讽劝符节官光彩陆离诡漏和玉鬨鬨红蓼会守记功忘过机降窘悴寄生蜂旧言旧业九钥君圣臣贤麇至伶仃流涎忙月懋迁有无昧然妙微谬汉木楼脑机捏一把汗拍嘴鰟头平估品供频留千古奇闻七里濑穷漂七言企业家羣巧取嫌衽裳树轮索客挽代无禁下番相极香帏衺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