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冰山的意思、冰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冰山的解释

[iceberg] 冰冻形成的山;冰层长年不化的高山;两极地带的冰川,入海口处常结成巨大的冰块,受海浪冲击而断裂,漂浮海上,成为冰山

详细解释

(1).冰冻形成的山。冰山遇天气转暖即消融,故亦以比喻不可长久依赖的靠山。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杨国忠 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 张彖 者, 陕州 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於人。人有劝 彖 令修謁 国忠 ,可图显荣。 彖 曰:‘尔辈以谓 杨公 之势,倚靠如 泰山 ,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后果如其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些人依附内相,原是冰山,一朝失势,破败死亡,此是常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英梦禅》:“夫以封圻大臣,素丝自励,谨避嫌隙,犹恐察访不週,自招罪戾。岂可结交权要,倚冰山为巢窟,其祸不旋踵矣。”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

(2).冰层长年不化的高山。 鲁迅 《野草·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3).两极地带的冰川,入海口处常结成巨大的冰块,受海浪冲击而断裂,漂浮海上,成为冰山,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逐渐溶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冰山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三重释义:

一、自然地理学概念

指从极地冰川分离后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漂浮在海中的巨大冰块,多为两极冰川末端断裂后滑入海洋形成",其可见部分仅占总体积的1/7至1/8。这种自然现象常见于北极和南极海域,对航海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二、比喻性含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引申为"显露表面的事物本质中极小部分"的喻体,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所述"世事浮沉,不过冰山耀日"。现代用法多指庞大体系中可见的局部,如"网络舆情仅是现实矛盾的冰山一角"(《当代汉语比喻用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三、文化符号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常象征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李白《蜀道难》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冰山意象。敦煌壁画中发现的唐代《冰川图》佐证了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代艺术中的表现(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献)。

权威典籍可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3.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网络扩展解释

“冰山”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自然地理概念
    冰山指两极地区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淡水冰块,主要由积雪压缩形成,常见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周边。其体积庞大,宽度可达数公里,仅有约10%露出水面,故有“冰山一角”之说。

  2. 比喻含义
    比喻不可长久依赖的靠山,如同冰山遇暖即消融。例如古代文献中形容权势短暂,如《资治通鉴》的“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二、形成过程

  1. 极地冰川断裂
    极地积雪经年压缩形成冰川,冰川末端受潮汐、海浪冲击断裂后坠入海洋,形成冰山。南极冰盖边缘的冰架断裂是主要来源。

  2. 物理特性

    • 冰的密度约为917 kg/m³,海水密度约1025 kg/m³,依据阿基米德定律,冰山约90%体积沉于水下。
    • 初形成的冰山多为规则平顶状,融化过程中因水下部分融化更快,常翻转形成奇形怪状。

三、相关影响与案例

  1. 航海威胁
    冰山随洋流漂移,对航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因撞击冰山沉没的著名事故。

  2. 生态意义
    冰山融化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淡水与矿物质,影响局部海域生态系统。

四、文学与文化符号

作为文学意象,冰山常隐喻“表面现象与深层本质的差异”,或象征巨大但易逝的事物。例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强调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科技问答及地理学资料,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卑斯山脉阿尔泰语系百兽宝座并翦踣毙补落迦不失长跪尺鲤臭骂传餐锤鈎怵栗出水芙蓉倒心伏计短指二柳鳄鱼眼泪房间燔破风笛和光同尘河矦横行不法侯吕陵黄酱黄腰昏昏沉沉蹇産骄儿騃女胶瑟娇纵记览进房九卿邻国慢怠慢戏梅信明隽民主集中制黏叶排揎潜畜欺羽人踪瑞圣奴赡逸奢靡士则送生算家随风逐浪俗囿探流恬脆挺出铜鍉违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