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失掉好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寧僭,无滥。与其失善,寧其利淫。”
“失善”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ī shàn,其核心含义为“失掉好人”或“失去善良”,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基本含义
指因判断或行为失误导致失去善良之人或道德准则。例如《左传》中提到“与其失善,寧其利淫”,强调在赏罚决策中,宁可过度奖赏(可能惠及恶人),也不应刑罚过滥而错伤善人。
出处与背景
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讨论赏罚的尺度问题:若赏罚不当,可能导致善人受害。因此提出“寧僭无滥”(宁可赏赐过度,不可刑罚泛滥)的原则,以避免“失善”的后果。
延伸意义
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因道德缺失或行为偏差导致失去善良本性。例如形容一个人从良善变为品行败坏,如“他曾经善良,如今却失善”。
结构与使用场景
由“失”(失去)和“善”(善良/好人)组成,结构简明。多用于评价个人品行变化或社会道德问题,常见于文学、历史讨论或道德批判语境中。
总结来看,“失善”既是一个历史典故中的治国理念,也适用于对个人道德状态的描述,强调对善的珍视与维护。
失善(shī shàn),意思是失去善良、品德或道德。它主要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从善变恶,丧失了原本的良好品质。
失字由“不”和“末”组成,其部首为“不”。它的总笔画数为5。
《失善》的来源比较晦涩,这个短语并没有出自于古代文献或经典。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的衍生,用于描述一个人或群体在道德或品德上的堕落。
繁体字“失善”为「失善」,拆分部首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写法类似,但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或变化。
1. 他曾经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失善了。
2. 这个社会的不公和贪欲让人们渐渐失善。
1. 失败:失去成功或目标的结果。
2. 失眠: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差。
1. 堕落:道德败坏或价值观丧失。
2. 腐败:指人或组织在道德、品性上的堕落。
1. 善良:具备道德、品性上的优秀特质。
2. 高尚:指道德、品质或行为上具备崇高、纯洁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