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累欠的赋税。亦谓积欠赋税。《宋史·儒林传七·魏了翁》:“差知 汉州 , 汉 号为繁剧, 了翁 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餘万,除科抑卖酒之弊。” 明 归有光 《马政蠲贷》:“先皇帝在位十年,间时有赦,百姓安生乐业,而积逋亦少。”《明史·吕维祺传》:“擢 南京 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饰四方之观听也!谓外吏富乎?积逋者又十且八6*九也。” 黄远庸 《借款内脉之解剖》:“即不借款,以今日积逋之重、国步之危,何尝不可致监督财政之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积逋汉语 快速查询。
“积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bū,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积逋”指长期累积的拖欠(多指赋税)。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百姓或地方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缴纳的税款,形成历史性欠款。
“逋”的原始含义与奴隶逃亡相关(《说文解字》注“逋,亡也”),后因逃亡者常导致赋税无法收缴,逐渐衍生出“拖欠”的引申义。因此,“积逋”多用于古代财政或法律语境,指代累积的赋税欠款。
若需进一步了解“逋”的笔顺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字字典类来源。
积逋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长时间拖延积累的欠债或事物。
积逋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辶,其中禾是指稻谷,辶是指辵部,表示移动的意思。
积逋共有11画,可以拆分为积(7画)和逋(4画)两个部分。
积逋的来源是《世说新语》一书中的一句话:“积逋至百万,无不继起。”意指欠债逐渐积累到100万元,没有一个不继续的。
积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積逋。
在古代,积逋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字形为“㓍逋”,表示积累欠债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使用积逋的例句:
一些与积逋相关的组词有:积压、逋欠、积累、逾期等。
有些近义词包括:拖欠、累欠、欠债、亏欠等。
反义词则可以是清偿、偿还、还贷等。
奥美败力保险箱兵败如山倒并用弼疑蹭踏场次颤恐传奉官出岔子大辨打呆歌涤溉鼎吕订制敦庬迩陿非公有制经济葛天氏搆位辜榷汉口合色鞋黄绵胡妖金凤镜月进退为难劲正九朽一罢峻直具体隆赫鹭翿酶原末折排门夫贫衿亲宠青供请会秋收起义权术赛荅臊膻上和下睦沙泉食藿悬鹑投鼠瓦罐不离井上破忘战必危威法维那蔚为大观香篝乡客湘帘鲜浅霞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