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累欠的赋税。亦谓积欠赋税。《宋史·儒林传七·魏了翁》:“差知 汉州 , 汉 号为繁剧, 了翁 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餘万,除科抑卖酒之弊。” 明 归有光 《马政蠲贷》:“先皇帝在位十年,间时有赦,百姓安生乐业,而积逋亦少。”《明史·吕维祺传》:“擢 南京 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饰四方之观听也!谓外吏富乎?积逋者又十且八6*九也。” 黄远庸 《借款内脉之解剖》:“即不借款,以今日积逋之重、国步之危,何尝不可致监督财政之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积逋汉语 快速查询。
积逋(jī bū)是一个汉语古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长期累积拖欠的赋税、债务或款项。以下从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本义为聚集、累积。《说文解字》释为“聚也”,引申为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存量。
本义为逃亡、拖欠。《说文解字》注“亡也”,后专指拖欠赋税或债务,如“逋租”(欠租)、“逋债”(欠债)。
合成词义:二者结合指经年累月未能清偿的欠款或未完成的义务,尤指官方赋税或公项拖欠。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累欠的赋税或债务”,强调其长期性与累积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用例:“州县积逋,屡催未纳。”(地方长期拖欠的税款,多次催缴仍未缴纳。)
《辞源》
释为“拖欠的赋税”,侧重公赋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用例:“清理积逋,以纾民困。”(清理积欠赋税,以缓解百姓负担。)
《现代汉语词典》
标注为书面语,释义“积欠的赋税或债务”,说明其现代使用限于正式文本。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宋史·食货志》载:“州县积逋至多,官吏督责,民不堪命。” 指地方赋税长期拖欠,官吏催征导致民生困苦。
多用于财政、历史研究中描述欠税或债务问题,如“清理财政积逋”“历史积逋难消”。
积欠(累积拖欠)、逋负(拖欠赋税)、旧欠(陈旧欠款)。
差异:“积逋”更强调官方赋税或公项,书面色彩更浓。
完纳(缴清税款)、清偿(还清债务)。
“积逋”是汉语中描述长期累积拖欠的赋税或公债的专有词汇,源自古代赋税制度,现代多见于文史、财政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书面性与历史内涵。
“积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bū,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积逋”指长期累积的拖欠(多指赋税)。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百姓或地方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缴纳的税款,形成历史性欠款。
“逋”的原始含义与奴隶逃亡相关(《说文解字》注“逋,亡也”),后因逃亡者常导致赋税无法收缴,逐渐衍生出“拖欠”的引申义。因此,“积逋”多用于古代财政或法律语境,指代累积的赋税欠款。
若需进一步了解“逋”的笔顺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字字典类来源。
班房抱疾宾词不特骖騑唱书常行陈义崇雄刀锯大智抖搐饭厂芳香封匦冯生分屯腹坚红冰洪福匠者竞絿九阍虎豹峻责举用看风转舵朗明连系词列宁旒紞礼训隆盼落晖罗禁落落难合灭顶之灾攮丧弄春丕的僻径拼攒芊瞑轻微泣下沾襟啓劄搉油柔民颯瑟失时落势私夫陶白腾逐题舆吞九鼎托嘱望镇飨帝小娥邪僻谢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