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因恐惧而屏息。《汉书·叙传上》:“ 定襄 闻 伯 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臣诚竦息,不遑寧处。”《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 恪 征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更罢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 明 归有光 《怀竹说》:“竦息顾虑,择地而蹈,将不能以一日自安。”
“竦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竦息(拼音:sǒng xī)表示因恐惧或敬畏而屏住呼吸,形容紧张、不敢出声的状态。该词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不安或受到威慑时的生理反应。
二字组合后,“竦息”字面可理解为“因恐惧而屏住呼吸”。
该词在古籍中可见,例如: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语境中,强调对紧张、威慑场景的刻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语料库。
竦息是一个动词,用来形容因惊慌、紧张、恐惧等情绪而突然停止或抑制呼吸。当人体感到极度紧张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就被称为竦息。
竦息这个词的部首是立,笔画数为7。
竦息一词来源于《诗经·秦风·未央》,具体出自其中的《竦》篇。在古代,人们常用竦息来形容因惊讶、恐惧或敬畏而出现的忽然呼吸停止的动作。
竦息的繁体字形为「竣息」。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竦息的写法有时稍有不同。例如,有些古代文献中将竦作「竣」,意为终止、停止,将息写成「悉」,意为呼吸。
1. 他听到了突然传来的巨响,不禁竦息了一下。
2. 她感到这个恶作剧实在太过分,忍不住竦息了一下。
3. 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场景,她的呼吸不由自主地竦息了几次。
惊悸、悚然、屏息、倒抽一口气
平静、淡定、均匀呼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