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蜃贝为饰的祭器。一说,蛎壳做的祭器。《周礼·地官·掌蜃》:“祭祀共蜃器之蜃。” 郑玄 注:“蜃之器,以蜃饰,因名焉。”《国语·晋语五》“受脤於社” 三国 吴 韦昭 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蜃器。”参阅 明 张鼎思 《琅琊代醉编·蜃器》。
“蜃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类型的祭器,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析:
基本定义
“蜃器”指以蜃贝(大蛤蜊)为装饰的祭祀用器皿。另一说认为其直接由蛎壳(牡蛎外壳)制作而成。这种器物在古代礼仪中用于盛放祭品,如祭肉等。
词源与文献依据
结构与争议
文化意义
蜃器反映了古代祭祀礼仪中对自然物的崇拜与利用,贝壳类材质可能象征洁净或与水生神灵的关联。明代张鼎思在《琅琊代醉编·蜃器》中亦有相关考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周礼》《国语》原文及汉代至明代注疏文献。
《蜃器》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着“传说中的虚构物体”或“不存在的事物”。该词通常用来形容虚假、虚幻、不真实的东西。
《蜃器》这个词由“虫”和“器”两个部首组成。
它的总笔画数为15个。
《蜃器》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中出现的“蜃楼”(蜃气所形成的虚幻建筑)以及其他类似现象,比如沙漠中的“蜃气楼”,创造了这个词汇来形容虚假与幻觉。
《蜃器》的繁体字为「蜃器」。
在古代汉字中,蜃器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蜃器的古字形为「蜃」字加上一个「单人旁」。
1. 他的诺言就像蜃器一样,美丽却不可信。
2. 这个项目的成功或许只是一个蜃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3. 年轻人应该保持理性判断,不要被蜃器迷惑。
蜃楼、蜃气、蜃气楼、蜃眼、蜃景等。
虚幻、幻觉、虚假、幻影。
真实、真实存在、现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