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服的意思、大服的详细解释
大服的解释
(1).十分信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 舟之侨 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史记·荆燕世家》:“ 吕产 王也,诸大臣未大服。”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惟能於扰扰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久长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
(2).谓帝王、王后死后国人为之持服。《汉书·王莽传下》:“闰月丙辰,大赦天下,天下大服民私6*服在詔书前亦释除。”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莽 妻本以此岁死,天下大服也。私6*服,自丧其亲。皆除之。”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时间更远: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卿”之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习惯,适应:不服水土。 吃(药):内服。 乘,用:服牛乘(唍 )马。 姓。 服 ù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两服药。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服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大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层次:
一、本义: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最高规格
指古代丧礼中最隆重的服丧形式,通常为子女为父母、臣子为君主所服的丧服,服期长达三年。
二、引申义:广泛信服或臣服
由“服”的“服从”义引申,表示众人深度信服或政权强力征服后的归顺。
- 典籍例证:
-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楚子乃大服。”此处指楚庄王对王孙满的言论深感信服。
- 《汉书·匈奴传》:“匈奴大服,藩邦来朝”,指匈奴臣服于汉王朝的统治权威。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大服”一词已罕用,但可见于特定领域:
- 传统礼制研究:如“大服制度反映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结构”(《中国丧服制度史》,李玉洁著)。
- 仿古修辞:如“政策惠民,民心大服”(政府工作报告仿古表述,强调民众广泛认同)。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礼记·杂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十三经注疏·左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国丧服制度史》(李玉洁,中华书局)
- 《古代礼学文献研究》(王启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大服”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十分信服
指对某事物或人物极度认可、心服口服。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
- 例句:宋代苏轼在《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写道:“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
-
帝王、王后去世后的国丧仪式
指君主或王后逝世后,全国民众为其服丧。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记载:“天下大服民私服在诏书前亦释除。”
- 延伸:张晏注解释为“莽妻本以此岁死,天下大服”,表明仪式涉及全民参与。
二、其他解释争议
部分资料(如)提到“大服”作为成语,指“穿着华丽庄重的礼服”或“举止庄严”,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需谨慎使用。
三、用法与语境
- 古典文献:多用于描述政治权威或道德典范的服众效果,如《史记·荆燕世家》提到“诸大臣未大服”。
- 诗词引用:陆游、苏轼等诗人曾用“大服”表达对功绩或人物的钦佩,如“及今始大服,咨嗟到儿童”。
四、近义词与对比
- 近义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仅限“信服”义项)。
- 反义词:不服、质疑。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判断词义,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左传》《汉书》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棒子电顷电子计算机隄梁顿段嚲鞚独至方君飞掷雰霾佛画盖天观池过款壶蠭火实禁殿积粟蠲除绝世抗坠泐嵃连汙鲢子鸾枝露地白牛缕脍面红面赤目击耳闻木馒头木王盘儿仆赁强济千里鹅毛蕲簟气干清健骎淫侵越七生七死蕲向奇牙飒瑟商家神伎涉月十七八水堨思酌随乡入俗探揣恬不知怪铁错吐白突尼斯相思纤绮暇余洗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