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絶,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3.指晋顾恺之的才﹑画﹑痴。
4.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8.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南朝梁元帝画孔子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8.隋田僧亮﹑杨契丹﹑郑法士三人在京师光明寺画小塔,郑图东壁北壁,田图西壁南壁,杨画外边四面,称为三绝。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杨契丹》。
9.指唐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三画家合作之《金桥图》。唐明皇幸潞州,道由金桥,羽仪甚盛,诏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令同制《金桥图》。"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马,陈闳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吴道玄主之;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貀四足之类,韦无忝主之。图成时为三絶焉。"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
10.唐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为之作赞,卫象为之配诗,亦一时三绝。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
11.指唐郑虔之诗﹑书﹑画。
12.指唐李揆之门第﹑人物﹑文学。
13.唐宋之问之父令文富文辞﹑工书﹑力绝人,世称三绝。见《新唐书.宋之问传》。
14.唐韦暠善判﹑李亘工书,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见《新唐书.徐彦伯传》。
18.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见《新唐书.李白传》。
16.三次断绝。
"三絶"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在特定领域内同时具备三种登峰造极、罕有匹敌的卓越才能或成就。它超越了简单的字面组合(“三”+“绝”),成为评价人物才华或艺术品价值的极高赞誉。以下是其详细释义与文化内涵:
“三絶”一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具体所指常与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艺术作品相关联,以下为最常见的几种“三绝”组合:
诗、书、画三绝:
文、书、刻三绝(碑刻三绝):
历史典故中的“三绝”:
“三絶”并非一个简单的数量词,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分量的评价性词汇。它象征着在多个(通常是三个)重要艺术或文化领域达到巅峰状态,是古人追求卓越、崇尚全才的体现。无论是形容人物的综合艺术成就(诗书画三绝),还是赞誉艺术品的综合价值(文书刻三绝),抑或是记录历史人物的非凡特质(才画痴三绝),“三绝”都代表着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和独一无二的境界。
“三絶”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因历史背景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主要解释:
三国魏《受禅碑》三绝
指王朗撰文、梁鹄书写、钟繇刻字的碑文,三者技艺结合堪称典范。
三国吴赵夫人的技艺三绝
赵夫人以织锦(机绝)、刺绣(针绝)、丝幔(丝绝)闻名,被赞“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
晋代顾恺之的三绝
顾恺之因才华(才绝)、绘画(画绝)、率真性情(痴绝)被世人称道。
其他历史人物相关三绝
作为成语,“三絶”形容事物达到极致、无法超越的状态,如“韦编三绝”比喻勤奋治学(源自孔子读《周易》的典故)。
哀慽白头偕老标赏拨谷春意盎然辞愬寸节麤中大颢到加地理要素迪喆蹲坐扼制海陵好问则裕红扎华离换算表浑杂蠖伏街路稽浸憬涂泾渭不分警引角抵队绝嗣开雾睹天刻溪口蘑辽天华表媒援靡衣玉食男大当婚酿醖盘运气孱耆儒硕老戚欣曲意逢迎闪飒善习纔则生往身穷蛇祖霜洁霜涛水长船高束牛腰嵩洛跳井微吟文栋文选巷武监乌鸟之情湘竹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