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没脸没皮的意思、没脸没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没脸没皮的解释

[shameless;brazen;un-abashed] 不知羞耻,不要脸面

好一个赵老犟,没脸没皮,想趁人家言语有失,白拣人家姑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没脸没皮"是一个汉语俗语,形容人不知羞耻、不顾及颜面,行为或言语毫无顾忌,突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或礼仪底线。其核心在于对"羞耻心"(脸面)和"尊严感"(皮,引申为体面)的缺失。以下是详细解析:

  1. 语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没脸: "脸"在汉语中常指"面子"、"羞耻心"或"尊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脸"解释为"情面;面子","没脸"即"没有脸面",指不顾及情面或羞耻1。
    • 没皮: "皮"在此处并非指皮肤,而是引申为"体面"、"羞臊感"。与"脸"结合使用,形成"脸皮"一词,常指"羞耻的心理"。《汉语大词典》指出"脸皮"可指"情面;面子",也指"羞耻的心理。容易害羞叫脸皮薄,不容易害羞叫脸皮厚"。"没皮"在此语境下是"没脸皮"的省略或强调,指完全没有羞臊感。
    • 整体含义: 因此,"没脸没皮"是"没脸皮"的强化形式,形容一个人极度缺乏羞耻心,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尊严和体面,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社会规范,常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2. 语用特征与使用场景

    • 口语化与贬义: 该词主要用于口语和非正式场合,表达说话人对对方行为强烈的不满、鄙视或谴责。例如,形容一个人做了错事却毫无悔意、反复索要本不该得的东西、公开做出有伤风化的举动等。
    • 程度深重: "没脸没皮"比"厚脸皮"、"不要脸"等词程度更深,强调其行为或态度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容忍、匪夷所思的地步。
    • 行为表现: 常指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如占便宜、推卸责任、逃避惩罚、博取关注等)而完全不顾道德约束、社会评价和个人形象的行为。
  3. 文化内涵与社会规范

    • 儒家文化背景: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对"礼"、"义"、"廉"、"耻"的重视。"知耻"(有羞耻心)被视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之一(《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没脸没皮"正是对这种道德底线的彻底背离3。
    • 社会评价标准: 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行为是否符合公共道德和礼仪规范的评判。一个被形容为"没脸没皮"的人,通常在社会交往中会遭到排斥和负面评价。

"没脸没皮"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汉语俗语,指人毫无羞耻心和尊严感,行为举止突破道德和礼仪的底线,完全不顾及个人形象与社会评价。它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口语中表达对极端无耻行为的斥责。

引用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商务印书馆. (定义"脸"、"没脸") [权威词典]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4). 汉语大词典 (Vol. 6).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定义"脸皮") [权威词典]
  3. 孟子. (战国). 孟子·尽心上. (儒家"耻"的观念) [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没脸没皮”是一个汉语俗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毫无羞耻心,行为或言语不顾及尊严和体面。通常带有强烈贬义色彩,强调对道德底线的突破,如:

“好一个赵老犟,没脸没皮,想趁人家言语有失,白拣人家姑娘”(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二、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玛拉沁夫的小说《茫茫的草原》,后常被用于口语和文学创作中。例如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写道:

“是谁家的女人?这么没脸没皮。”

三、用法特点

  1.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没脸没皮的东西”。
  2. 结构特征:联合式成语,通过重复“没”字加强否定语气。
  3. 语境适用:常见于指责、嘲讽或批评的场合,如老舍《正红旗下》中“这是没皮没脸,没羞没臊!”

四、近义与反义

五、变体形式
该词存在“没皮没脸”的变体,两者含义完全相同,属方言或习惯用法的差异。例如:

“别那么没皮没脸的!”(王朔《刘慧芳》)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原始例句,可参考汉典、汉语课堂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罢驽背城一战变柑钞犯成昆铁路宸垣痴床虫虫酬愿淳奥亶亶大长秋等科登损丢份儿二桃杀三士方员可施告密者高人雅士观音手咕咙孤亭和润皇太子胡尝寂薎儆切矜容涓子开元寺媿悔榄仁敛躬丽形路马论道马牲靡所适从谋龟泥塑人欧书排教钱串子桥道青孱人定胜天人世沧桑杀鸡哧猴上竿鱼上肴绳愆纠谬伸伸十八开石砮税米撕咬肃齐跭仙舸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