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石鼓的意思、石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石鼓的解释

[Shigu] 中国云南省丽江*********自治县辖镇。举世闻名的长江虎跳峡在此,虎跳峡山顶和江面高差3000多米,宽不足60米

详细解释

(1). 东周 初 秦国 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 北京 故宫博物院。 唐 张说 《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 宋 苏轼 《石鼓歌》:“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鬱律蛟蛇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古图书》:“书学之用大矣。篆之猎碣则文石鼓,勒之鼎彝则为欵识,摹之范金则为印章。” 清 赵翼 《拟秋獮应制》诗:“盛朝校猎成年例,石鼓 岐阳 岂足夸。”参见“ 石鼓文 ”。

(2).鼓形大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南逕 燕山 下,悬巖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鄴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石鼓是汉字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文物与文字载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及文化研究层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石鼓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圆形石质器物”,其形制多呈鼓状,顶部略宽,底部稍窄。古代常作为纪事、祭祀或装饰之用。《辞海》补充说明,石鼓特指唐代发现的“陈仓石碣”,即先秦时期镌刻籀文的十面鼓形石刻,内容为四言诗,记载君王狩猎事迹。

二、历史演变 现存最著名的石鼓为“陈仓石鼓”,约制于战国时期(前5世纪),原物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石鼓历经秦汉至隋唐的埋没,于唐初贞观年间重见天日,韩愈曾作《石鼓歌》记录其文字考订过程。

三、文字学价值 石鼓文属大篆体系,是研究汉字从金文向小篆演变的关键实证材料。《金石萃编》指出,其文字结构保留西周金文特征,笔法已显现秦篆雏形,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第一古物”。现存石鼓文字共718字(含残损),可辨识者约270字,内容涉及古代车马制度与田猎文化。

四、文化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石鼓既是金石学重要研究对象,也被赋予“文脉传承”的象征意义。清代《石鼓文音训考》将其文字与《诗经》句式比对,证实其文学价值。现代汉字设计领域常借鉴石鼓文笔意创作书法字体。

网络扩展解释

“石鼓”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文物含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1. 基本特征
    石鼓又称陈仓石鼓,是东周初秦国的刻石文物,共10件鼓形花岗岩,刻有籀文四言诗,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 历史价值

    • 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是现存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之一,填补了甲骨文到小篆之间的文字演变空白。
    • 其制作年代存在争议,学界推测为公元前770年至前374年间(秦襄公至秦献公时期)。
  3. 文字与书法

    • 石鼓文为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代表,共700余字,被誉为“书家第一法则”,直接影响后世书法发展。

二、地理名称

  1. 云南省丽江石鼓镇
    位于长江虎跳峡附近,以壮丽的高山峡谷景观闻名,江面与山顶高差达3000多米。

  2. 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
    为衡阳市下辖行政区(网络释义中提及,需进一步核实具体信息)。

附:其他延伸含义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历史考据或地理详情,可参考故宫博物院官网或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篱伴大夜鼻洼鼻选布袍蚕麻禅椅抄报嗔咽持握传敏麤定蛋划斗花噩运旛旂焚次负载耕籍好不好合独黑晶晶核减闳儒晦士秽质浑濛简亢镌诘蹶仆均产空架子愧服两回事六廐栗楔茅堂泥鳅狗子攀高接贵皮黄浅白钦柴倾险清啭狮子会四衢八街速患唐体摊鸡子通要投酒佗城涂涂外骛卫生厅误犯无倪无限制乡意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