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耕籍的意思、耕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耕籍的解释

见“ 耕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耕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礼仪制度,全称为"耕籍礼"或"亲耕礼",指帝王在春耕时节亲自扶犁耕田的仪式性活动。该词由"耕"(耕作)和"籍"(通"藉",即藉田)组合而成,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藉。"

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1. 政治象征:帝王通过模仿农事动作(如"三推三反"),宣示"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始开籍田",确立其为国家典制。
  2. 天人感应:仪式包含祭祀先农(神农氏)、祈年等环节,《清史稿·礼志》载乾隆帝行耕籍礼时"诣先农坛致祭",体现君权神授的宇宙观。
  3. 劝课农桑: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形成"皇帝三推、王公五推、卿士九推"的等差制度,通过等级化仪式强化重农政策。

该礼仪自周代延续至清末,北京先农坛现存清代藉田遗址。现代汉语中,"耕籍"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典章制度研究及古代礼仪复原等学术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耕籍”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亦作“耕藉”“耕耤”,指古代天子、诸侯在春耕前举行的仪式,需亲自耕作一块特定田地(称为“籍田”),种植用于祭祀的谷物,以此象征重视农业、劝勉百姓务农。

  2. 礼仪规范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不同等级的官员在仪式中推犁的次数不同:

    • 天子三推:象征性地扶犁三次;
    • 三公五推:高级官员五次;
    • 卿、诸侯九推:其他贵族九次。
  3. 历史沿革
    此制度从周代延续至清末,历代帝王多遵循。例如《宋书·礼志》提到晋代要求诸侯“修耕籍之义”,而《旧唐书》记载唐玄宗甚至“进耕五十余步”以强调重农。

  4. 政治意义
    通过仪式强化“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为祭祀提供专用谷物,兼具宗教与政治功能。

补充说明
“耕籍”与“耕藉”为异形词,部分文献中混用,但核心含义一致。该礼仪在清末被废除,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礼仪体系的终结。

别人正在浏览...

驳责踌躇不前除根戴着斗笠亲嘴东麓多情飞牒凤倒鸾颠锋烟奉真构扇贯綢犷横惯会瓜戍归高海南省含消梨横起洪脉后赶后轨谎告浑名建本济师喟尔老患恋酒贪杯流亡吏最络绎不絶迈绩民事责任劈破面皮迫戚栖鸟于泉丘园羣像僧迦梨稍绿生质身样释甲誓盟实状首尾吟条胁团结一致亡八蛋枉辟渥宠窝留无根吴光剑下溜头县道谢公牋鞋匠谢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