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退託 ”。1.退让;谦逊。 宋 苏轼 《赐许将辞免恩命不允诏》:“渴闻讜论,少副虚怀,而乃退托无能,力辞旧物,既非所望,其可曲从?” 宋 叶适 《栎斋藏书记》:“又其自以为櫟者,真无用於世矣,非退託而云也。” 宋 戴埴 《鼠璞·十五国风二雅三颂》:“《周颂》之荐宗庙,告神明,称述祖宗功业,极其形容;自称曰‘惟予小子’、‘閔予小子’、‘曾孙篤之’,皆谦冲退托。”
(2).退避;畏缩。 明 李贽 《答刘敬台书》:“ 五台 天下名山,又是 文殊菩萨 道场,即身在异域不能履其地者,犹神以游之;乃咫尺而甘心退託,其无志可知也。”
(3).退身寄托。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 域 闻古大臣之佐其君以有为……及其治定功成,然后有所退託焉以自适。”
退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和语境引申两方面解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框架,“退”指离开、消减,“托”则有依托、委托之意,组合后多指撤回依托或放弃委托的行为。例如在传统契约关系中,“退托”可表示一方终止原有的委托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汉语大词典》收录的相近词条“推托”与“退托”存在部分语义重叠,但“退托”更强调主动解除责任或关系,常见于古代文书或特定行业术语中。现代使用中该词多出现于法律协议、商务合作等正式文本,如“双方协商退托保管物”。
权威辞书如《辞海》尚未单独收录该词条,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延伸含义。例如在宗教文献《五灯会元》中,“退托”可引申为修行者收敛外求、回归本心的禅宗理念,这一用法具有鲜明的文化专属性。
“退托”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文献记载存在不同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退让、谦逊
指行为举止中表现出谦卑或主动让步的态度。例如宋代苏轼在《赐许将辞免恩命不允诏》中批评对方“退托无能”,认为其过度谦逊推辞职责。此外,宋代叶适也以“退托”形容淡泊名利的状态。
退避、畏缩
强调因畏惧或消极心态而回避责任。明代李贽在书信中批评“甘心退托”者为缺乏志向的表现。
退身寄托
指主动脱离原有身份或环境,寻求精神寄托。清代侯方域以颜真卿为例,描述贤臣功成后“退托自适”的处世态度。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归类为成语,定义为“放弃托付的责任或权力”,但此解释较少见于古代典籍,可能是基于现代语境的衍生义。
古代诗词中常以“退托”表达消极或避世倾向,如明代刘基诗句“迁延相顾望,退托文移频”讽刺官僚推诿责任。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苏轼文集》《李贽文集》等原始资料,或通过查字典等工具查询。
柏府辨物兵员粃斁不皇不恤人言猜迫沧浪君超程次对典章制度雕鸢邸钞掇菁撷华多田翁恶衣糲食房赁方脉风风雨雨分桃断袖府帑抚惜伏小感激士诰誓根绪钩月龟带贵足寒种还源霍玉户税检疫假小子矜骄疾置诳燿浪船嘞嘞六省衲客破土前六识情随事迁沁漉钦天监扰弊杀虫剂生儒十浆五馈示世实业四罗嗣男汀濆同流合污五谷五阳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