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君王训诫勉励民众的文告。《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誥誓,《尚书》六誓七誥是其遗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誥誓而信自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唐 虞 流于典謨, 商 夏 被于誥誓。” 范文澜 注:“《尚书》所载皆典謨训誥誓命之文。”《新唐书·柳浑传》:“ 浑 跪曰:‘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
(2).借指《尚书》。《文选·班固<典引>》:“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 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 吕延济 注:“誥誓谓《尚书》也。言 汉 帝之仪则,《尚书》所载亦不及也。”
“诰誓”是古代文献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君王训诫民众的文告
指古代统治者用于告诫、勉励臣民或申明政令的官方文书。这类文告常见于《尚书》,如《大诰》《康诰》《汤誓》等篇目,内容多涉及战争动员、政策宣导或道德教化。例如《穀梁传》提到“誥誓不及五帝”,说明其兴起于后世社会治理需求增加的时期。
代指《尚书》
因《尚书》收录了大量诰誓类文献,后世常以“诰誓”借代《尚书》整体。如《文心雕龙》称“商夏被于誥誓”,即指《尚书》中夏商时期的诰誓篇章。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尚书》相关注释或《文心雕龙·史传》等典籍,结合历史文献深化理解。
《誓言》是指郑重宣告的话语或承诺,表示对某事物或某人采取坚定立场。
《誓言》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讠),共有12个笔画。
《誓言》的来源追溯到古代,是由“言”和“允”组成的。其中,“言”表示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允”表示宣示真心,表示愿意履行承诺。
繁体字《誓言》的写法为「誓言」(zhì yán)。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誓言》也有一些变体,比如像「誓」的上部分写得更复杂,形状更大。而「言」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
1. 他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份坚定的诺言。
2. 她对自己的目标发誓永不放弃。
誓约、誓死、发誓、誓词、诺言、宣誓
誓言 - 承诺,宣誓,誓约
背叛,违背,放弃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