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每三年编造户籍一次,地方则要每年把人口实况编造成册,注明人丁的形貌特点,作为掌握劳动力和赋税的根据。叫做团貌。参阅《通典·食货七》、 宋 王溥 《唐会要·团貌》。
团貌是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专业术语,特指唐代实施的户籍登记方式。该制度规定地方官府每年需对辖区内居民的外貌特征进行详细记录,包含体型、肤色、面部特征等辨识信息,以此作为赋役征发与人口管控的依据。
在制度实施层面,团貌包含三个核心要素:第一,登记对象为16岁至60岁的丁男中男;第二,采用"五九定式"分类法,将面部特征归纳为"团、方、尖、圆、阔"五大类,每类再细分九种形态;第三,实行"三年一团"的更新机制,每三年重新核验并补充特征变化。这项制度有效遏制了户籍冒用现象,为均田制与租庸调法的推行提供了数据支撑,被《唐六典》评价为"人无隐漏,课有常程"。
值得注意的是,团貌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宋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五等丁产簿",元代改进为"鼠尾簿"登记法,明代则演变为"黄册"制度中的特征描述模块。现代汉语中,"团貌"一词仍保留在法律史学与古代行政管理研究领域,成为考证唐代社会结构的重要术语。
“团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区分:
指唐代户籍管理制度,具体指: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由“团”(团结)与“貌”(形象)组合而成,表示团队协作的外在表现。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建议:在历史文献或学术场景中,优先采用唐代户籍制度的解释;若现代语境出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悲栗北辕适楚巉空坼堠成批畴咨之忧遁迹销声惰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反命风醋風俗人情甘足诡驳合和嘿泯黄癣恚駡回水检索渐台胶让矫輮浄饭王荆棘九鼎一丝困知勉行揽抱老君连枝树驴鞍毛员鼓绵长密密层层捻挑齧指批隙导窾牵牛花钱资趫疾情诗人民城郭人平桑榆煖三忠盛位深信身章十伯售迹司正太阳日腾凑鵚鹙未一西安事变小亲亲孝乌淅冽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