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顽的意思、童顽的详细解释
童顽的解释
年幼无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滕茂实》:“我室年尚少,儿女皆童顽。”
词语分解
- 童的解释 童 ó 小孩子:儿童。童工。童谣。童话。童心。童趣。童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童儿。 没有结婚的:童男。童女。童贞。 未长成的:童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童山。头童(喻人秃顶,如“童童齿豁”)。
- 顽的解释 顽 (頑) á 愚钝:愚顽。冥顽不灵(愚昧顽钝不灵活)。 不容易变化或动摇:顽固。顽强。顽敌。顽症。刁顽。负隅顽抗。 淘气,胡闹:顽皮。顽童。 同“玩”①②。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童顽"是一个较为书面化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孩童天真、顽皮、不谙世事的状态或天性。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童:本义指未成年的孩子。《说文解字》释为“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后泛指儿童。引申为年幼、未成熟、天真之意。
- 顽:本义指愚钝、固执。《说文解字》释为“㮯(圜)头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愚钝无知”。在“童顽”一词中,“顽”更侧重于顽皮、淘气、不受拘束的孩童天性,而非贬义的愚钝。古汉语中“顽”常通“玩”,有嬉戏之意。
二、词汇释义
“童顽”合称,强调孩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懵懂无知、不守规矩的自然状态。它通常不带强烈的贬义,而是描述一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未被世俗规则完全约束的本真性情。可理解为:
- 孩童的顽皮天性:指孩子贪玩、淘气、好奇心重、精力旺盛的特点。
- 天真未凿的懵懂:指孩子因年幼而缺乏世故经验,显得单纯甚至有些“傻气”或“不晓事”。
- 赤子之心的流露:体现孩子未经雕琢的纯真本性。
三、文学与文化意蕴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写儿童形象或追忆童年时光,带有怜爱、宽容或怀旧的情感色彩。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童年纯真状态的认知与欣赏。例如:
-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其“愚顽怕读文章”的性格,部分特质即可视为一种贵族公子的“童顽”。
- 宋代诗词中常以“稚子”、“童孙”的形象展现乡村生活的闲适,其“童顽”之态是画面中生动的点缀。
四、近义词辨析
- 顽皮:更强调淘气、不听话的行为,使用更普遍,口语化。
- 天真:更侧重心地单纯、不虚伪,适用范围不限于儿童。
- 童真:强调儿童纯洁真挚的心灵和情感。
- 童顽:书面化较强,综合了天真、顽皮、懵懂之意,更突出孩童自然天性的整体状态。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对“童”、“顽”字的本义及引申义的权威解释(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
- 《古代汉语词典》 - 提供“童”、“顽”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及例证(商务印书馆)。
- 《红楼梦》原著 - 展现古典文学中相关人物性格描写的实例(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 宋代诗词选集(如《全宋诗》) - 提供古代文学中描绘儿童形象的语境参考(中华书局等)。
网络扩展解释
“童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释
“童顽”指年幼无知,多用于形容孩童天真懵懂的状态。其中“童”指儿童,“顽”有愚钝、固执之意,组合后强调因年龄小而缺乏世事认知()。
二、文献出处
- 宋代典籍:周密《齐东野语·滕茂实》中记载“我室年尚少,儿女皆童顽”,描述子女年幼不谙世事的场景()。
- 唐诗宋词:
- 贯休《冬末病中作二首》:“山童顽且小,用之复何益”;
- 杨时《遗兴》:“人生过眼万事役,记忆细故真童顽”。
三、用法特点
- 语境:多用于诗文或古典文献,现代汉语较少使用。
- 引申义:除字面意义外,亦可隐指对成人保留天真本性的委婉表达(如“绝荤如鹤瘦,习懒惯童顽”)。
四、相关词汇
若需进一步查阅具体诗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齐东野语》及唐宋诗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谙事榜下捉壻襃崇表左鼻青脸肿不拜不恤谗刻乘白撤职笞决冲激冲佑观道诀订报抵死谩生兜剿飞雨负恫光饰关脉鼓笛圭尺鼓架部古驲姑爷爷皓曜弘毅寰宇会报浑沌火门金砖济险苦衷六尚例子甿心沐泽排抵盘水跧局宂碎儒门沙荒地尚远绳桥蛇吞象实满瘦客书计私蓄泰和顽麻畏微吴余鲙瞎吹相直校度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