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处和睦的知交。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絶之。”
"通穆"是一个较为典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相辅相成的意境,主要用于形容人或环境的特质:
通达而和静(形容人的品格、气质): 指人的性格、气度或精神境界既通达(明事理、晓大义、不拘泥、豁达开朗),又和穆(温和、宁静、肃穆、庄重)。形容一个人既有开阔的胸襟和智慧,能洞察事理、融会贯通,同时性情平和、沉静稳重,不浮躁、不张扬,具有内在的庄严感。这种境界体现了内在修养的深厚与和谐。
畅通而肃穆(形容环境、氛围): 指空间、场所或氛围既畅通(无阻碍、开阔、四通八达),又肃穆(庄重、安静、严肃、令人敬畏)。形容一个地方既开阔明朗,通行无碍,同时又笼罩着一种庄重、宁静甚至略带神圣感的氛围。常用于描述庙宇、殿堂、陵园或某些庄严的自然景观。
总结来说,“通穆”一词融合了“通达”的智慧、豁达与“和穆/肃穆”的宁静、庄重两种特质,既可形容人内在修养达到的圆融和谐境界,也可形容环境所具有的开阔庄严之感。 它是一个带有古典美学和哲学意蕴的词汇。
“通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ōng mù,其核心含义为相处和睦的知交,多用于描述关系亲密、融洽的朋友或知己。
词义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嵇康的《家诫》:“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絶之。” 此处指若非亲密知交,应拒绝接受贵重礼物,体现了对“通穆”关系的珍视。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献或对人际关系的文雅表述,现代使用较少。例如清代诗句“地险达般岭,天通穆鲁河”中,“通穆”可能借指地理上的连通,但此用法罕见。
保扞把势北宫词纪标新伯王残零漕粟大节目胆憷东西方抖搂斗粟顿教二簧返迷翻砂槅察根椽片瓦絓阂古儿汗华绮将承椒举交志积聚羁游麇麚流寄罗汉床买休蛮睫螳轮猛子目熟喃喃喏喏破设设普及版潜化器界奇闻起影全精曲听仁公啬黍膳脯圣母峰神迷意夺失虚双标殊用琐尾流离桃花命团扇頽坏望风而遁闲简献体小经筵谢步挟细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