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销毁铜钱以铸铜器,并收缴铜器。 金 元好问 《中州集·蔡太常珪》:“ 正隆 三年铜禁行,官得 三代 以来鼎钟彝器,无虑千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前后铜禁,行之不严,殆成虚文。”
“铜禁”一词在历史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定义与用途
铜禁是西周时期用于祭祀、宴飨时摆放酒器的礼制案几,形似现代茶几。其名称源于周朝禁酒令,《仪礼》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
历史背景
周灭商后,周公旦颁布《酒诰》,规定仅在祭祀时可适量饮酒,铜禁作为警示工具应运而生。周天子仅赐予同姓诸侯及三公,象征身份与礼制约束。
考古与工艺
出土铜禁多成套伴随酒器(如柉禁十三器),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代表早期精密青铜工艺。陕西石鼓山铜禁饰有夔龙纹、雷纹,被列为廉政文物,强调反腐寓意。
指禁止熔毁铜钱铸造铜器并收缴铜器的政令,多见于宋金时期:
“铜禁”既可指西周礼器(实物+禁酒象征),亦可指古代铜器管控政策。两种含义分别对应不同历史背景,需结合具体文献或文物分析。
《铜禁》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器具,用于监禁罪犯或囚禁政治犯。这种器具通常由铜质制成,有严密的结构,以限制囚犯的行动。
《铜禁》包含两个部首:金(钅)和禾。其中,“金”是指铜的金属元素,起到语义指示的作用,“禾”表示禾苗或稻谷。根据四角号码,部首“金”的笔画数为8,部首“禾”的笔画数为5。
《铜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社会,铜禁被广泛用于拘禁和镇压政治犯。铜禁常常设计为封闭的小空间,囚犯被遗弃在其中,以遭受肉体和心理上的折磨。这种刑罚手段的残酷和不人道性在现代已经遭到否定。
《铜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銅禁」。
《铜禁》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汉字「銅」的古代写法包括「銅」、「銅」等变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差异。而「禁」的古代写法中有「禁」、「禁」等变体。
1. 他被关进了铜禁,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岁月。
2. 古代的铜禁是一种残酷的刑具,人们已经将其淘汰多年。
1. 铜杯
2. 铜矿
3. 铜器
4. 禁锢
5. 禁闭
禁固、监禁、监禁、关押
释放、开放、自由、解禁
白石粲巴里报亭悲染丝本务便章碧泪濒于避逃壁衣财权藏猫儿缠手村集弹墨绫大致定级方槽法刑粉荔佛手蕉凫臛歌辞光晷冠绅寒火合脚画神瓠巴降授祭吊惊羡玑璇举指可视电话孔子学说孔教粮道离罢鹿苑芦锥脉书秘着庖廪澎胀倾箱倒箧软半撒豆成兵省牲失瞻守习属部死无葬身之地通语同咨微观吴姬无暇项目小会子效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