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beggar;*** without a burial place] 死后无处埋葬。形容结局极度悲惨
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公明 只因要来投奔 花知寨 ,险些儿死无葬身之地。”《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而今还有一个正经的妇人,中了尼姑毒计,到底不甘,与夫同心合计,弄得尼姑死无葬身之地,果是快心。” 茅盾 《子夜》十八:“ 李玉亭 教授这几天来饭都吃不下,常常说大乱在即,我们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字面与引申义
指人死后没有地方安葬,形容结局极其悲惨或受到严厉惩罚。该词常带有贬义色彩,多用于诅咒或强调极端后果。例如《三国演义》中谋士用此词警告曹操可能面临的惨败结局。
二、历史渊源
三、用法与语境
四、文化延伸
民间传说中,该词常与侠义故事结合(如徐霞客惩治恶霸的轶事),但此类说法权威性较低,更多体现口头文学色彩。
此成语通过强烈的意象传递对悲惨结局的刻画,既见于历史典故,也活跃于文学创作,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情感倾向。
《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完全没有葬身之地,形容境地极其险恶,无法生存。
《死无葬身之地》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土”,其中“歹”是16画的部首,表示与死亡、凶恶相关的意义;“土”是土字旁的部首,表示与土地、地面相关的意义。总笔画数为21画。
《死无葬身之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它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用来形容一个人无路可逃,无处可躲的绝境。
《死无葬身之地》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死無葬身之地」。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些微变化,但整体上,汉字结构保持一致。《死无葬身之地》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类似。
他落入敌人的手中,如今手无寸铁,无处可逃,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死地、葬身、无地、无踪、逃亡、生死关头
死地、万劫不复、万劫不得、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宽阔天地、无边无际、无量无边、毫无羁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