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同咨的意思、同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同咨的解释

明 代指同时被荐举而授官者。因名列同一咨文,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至于中行、知推同时行取者,向号同咨,不过以咨文并列,初无谱牒之谊。”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二十年来,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同咨是古代公文术语,指不同官署之间就同一事务相互征询意见或协调行动的文书形式,强调平行机构间的协商与协作关系。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构词解析

  1. “同”

    取“共同、协同”之意,体现多部门联合参与的性质。《说文解字》释“同”为“合会也”,引申为协作统一。

  2. “咨”

    原指征询、商议,后特指官署间的平行文书。《康熙字典》引《周礼》注:“咨,谋事曰咨”,后演变为公文类别。

    合成义:指两个及以上平级机构就共同事务相互行文商洽,区别于上奏或下达的垂直文书。


二、历史语境中的功能与特征

  1. 使用场景

    多见于宋代至清代官方文书,如跨部门协调赋税、水利工程、边防调度等需多方协作的事务。例如《宋会要辑稿》载:“转运使司与提刑司同咨户部,议漕粮改折事”。

  2. 文书性质

    属平行文种,与“咨呈”(上行)、“札付”(下行)形成层级区分。其格式需并列署发文机构名称,体现对等协商原则。


三、与现代公文的关联及演变

“同咨”制度可视为现代“联合函”“会商文件”的雏形。其协商精神延续于当代行政协作机制中,但文书形式随官僚体系简化而逐渐消亡,清代后期已少见用例。


四、权威文献佐证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 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 清代刻本.
  3.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纪昀等. 《历代职官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丁晓昌. 《中国公文发展史》. 苏州大学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现代著作引用学术出版社版本以增强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同咨”是明代官场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明代通过荐举制度同时被选拔并授予官职的人。因这些人的姓名被列在同一份官方推荐文书(咨文)中,故称“同咨”。

  2. 构成解析

    • “咨”:本义为商议、咨询,此处特指官方选拔人才的公文文件。
    • “同”:强调同一批次的荐举关系,体现同期被选者的关联性。

历史背景

根据明代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记载,同期被荐举的官员(如中行、知推等职位)虽无血缘或师生关系,但因同列一份咨文,逐渐形成类似“同榜进士”的紧密情谊,甚至“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

示例用法

明代文献中可见相关表述,如“与操同咨合谋”,指与曹操同期被荐举并合作谋划。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或历史细节,可参考《野获编》及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棒球运动本命年播迁怖鸽不义钗朵柴窑长虑顾后鲳鱼朝天一柱香尘音春妆稻醴道意攧番斗牛服访英奉讳灌溉官鑪钱花香鸟语僭肆焦裂藉托静观默察金天捐升抗衡尻子空闲嬾惰老家人雷峯塔利洒礼食立业安邦胪析马理脑瓢捻金廿四堆喷鼻飘舞旗开马到热赶郎仁宇三苗撒响屁式叙诉状太乙铜盆铁帚投向外使温源谷五季晓谙谢幕喜溜溜心肥大